《峨眉山月歌》李白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峨眉山月歌》李白,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诗的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通过描写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以及月影在平羌江水中流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静态的山月与动态的江水相结合,使画面充满了灵动之感。
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点明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和行程。在夜晚,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驶向三峡。随着船的前行,离家乡越来越远,诗人对峨眉山月的思念之情也愈发浓烈。这里的“君”,有人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也有人认为是指诗人的友人,但无论是指月还是指人,都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短短二十八个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这些地名自然地融入到诗中,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同时,以“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全诗,成为诗情的触媒,引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此外,诗歌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创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前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离开蜀中赴外地的舟行途中,他被峨眉山的美景所触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