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杜甫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八阵图》杜甫,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首联:高度赞誉诸葛亮功绩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开篇诗人以凝练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盖世功勋。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其功劳无人能及。而他所创制的八阵图,更是让他声名远扬。此联从宏观角度,将诸葛亮置于三国纷争的大舞台上,凸显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为全诗奠定了对诸葛亮崇敬的基调。
颔联:借景抒情,叹八阵图神奇
- “江流石不转”,诗人描写了八阵图的石头历经江水常年冲击,却依然岿然不动的景象。江水奔腾不息,而八阵图的石头却坚守原地,这不仅体现出八阵图本身构造的神奇精妙,更暗示着诸葛亮的军事智慧和战略布局如同这些石头一般,坚不可摧。此句借景抒情,以江水与石头的对比,进一步烘托出八阵图所承载的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引发读者对诸葛亮智慧的惊叹与感慨。
尾联:点明遗恨,深化主题
- “遗恨失吞吴”,此句直接点明诸葛亮的遗恨在于未能阻止刘备出兵东吴,致使蜀汉元气大伤,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规划。“失吞吴”并非指刘备未能吞灭东吴,而是强调出兵东吴这一决策本身的失误。诸葛亮深知吴蜀联合对于对抗曹魏的重要性,刘备贸然伐吴,违背了这一战略,导致蜀汉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加速了蜀汉的衰落。这一遗恨,既体现了诸葛亮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无力回天的无奈,也让诗人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而深感惋惜,深化了对诸葛亮命运与智慧的叹惋这一主题。
整首诗短短二十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壮志未酬的遗憾,以小见大,言简意赅,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历史人物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八阵图》,与他自身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对诸葛亮的崇敬,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关系。
个人对历史与人物的情感
对诸葛亮的崇敬:杜甫一生对诸葛亮极为推崇,视其为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军事智慧以及对蜀汉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打动杜甫。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策;军事上,他神机妙算,多次以智谋取胜。杜甫在自身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仕途坎坷的情况下,更加渴望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贤才来扭转乾坤,拯救国家。因此,诸葛亮成为他诗歌中常常歌颂与感慨的对象,《八阵图》便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