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殿的八咫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3章 党校院里的新遇,戈壁与槐花的恋曲,宣德殿的八咫乌,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正月初七的清晨,阿勒泰的天空还蒙着层灰蓝色的纱。陈默裹紧羊皮袄,将行李放在农场班车的行李架上,找了靠窗的位置坐下。班车发动机发出 “突突” 的响声,震得车厢微微发颤,车内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柴油味和馕饼香气的气息。车上坐满了赶早市的农场职工,他们带着自家腌制的咸菜、风干的牛肉,一路上有说有笑。
司机老李是个爽朗的汉子,握着方向盘,扯着嗓子喊道:“都坐稳了!今天路上滑,开慢些!” 陈默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枯树,想起赵志胜年前寄来的贺卡,心中泛起一丝期待。旁边的大婶见他独自一人,热情地递来一个烤包子:“小伙子,尝尝,自家烤的。” 陈默笑着接过,咬了一口,外皮酥脆,羊肉馅的香气在口中散开,他连声道谢,大婶笑着摆摆手:“客气啥,都是农场的。”
班车在土路上颠簸前行,时不时碾过冰棱,发出 “咔嚓” 的声响。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福海县。陈默下了车,寒风扑面而来,他紧了紧衣领,朝着党校的方向走去。
福海县党校的砖墙爬满干枯的爬山虎,铁门两侧 “实事求是” 的红漆字被岁月磨得发暗。陈默推开吱呀作响的铁门,院内三排平房错落有致,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最东头的院子里,一位戴着毛线帽的老妇人正在扫雪,竹扫帚划过青石板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阿姨,请问赵志胜家是这儿吗?” 陈默跺掉鞋上的积雪,露出腼腆的笑。老妇人直起腰,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暖意:“哎哟,是小陈吧!志胜念叨你好久了,快进屋暖和暖和。” 她操着带四川口音的新疆话,嗓门亮堂,“修伟!快来帮你哥提行李!”
话音未落,堂屋门帘一掀,走出个身形壮实的少年。他穿着藏青色棉袄,袖口沾着颜料,手里还握着调色盘,调色盘上的蓝色颜料未干。赵修伟今年 17 岁,身高 178,浓眉大眼,脸颊带着青春的红晕,眼神中透着一股灵气。“陈哥,我是修伟。” 少年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伸手接过行李,手掌虽然年轻却有力,“我哥去乡里调研了,得后天才回。”
屋内弥漫着奶茶的醇香,煤炉烧得正旺,铁皮烟囱被熏得漆黑。赵母麻利地摆上馕饼、奶疙瘩,又往搪瓷缸里倒满滚烫的砖茶:“快尝尝,自家打的酥油。” 她的蓝布围裙洗得发白,却浆得笔挺,说话时总爱用手背抿头发。陈默捧着茶缸,看着杯口腾起的热气,恍惚间想起母亲在厨房忙碌的模样。
赵父坐在藤椅上,戴着老花镜翻看《求是》杂志,听见动静才抬起头。他穿着洗得褪色的中山装,领口别着枚党徽,说话慢条斯理:“小陈在工地辛苦,多吃点。修伟,把柜子里的马肠子切些来。” 修伟应了声,将调色盘放在桌上,转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就端出盘油亮的马肠子,刀刃切过肉的 “咔嚓” 声清脆悦耳。
饭桌上,赵母不住地给陈默夹菜:“多吃点,看你瘦的。” 修伟则一边吃饭,一边兴奋地说着在伊犁州教育学院美术系的趣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陈哥,我最近在学水彩画,画咱们新疆的雪山,可好看了!” 他的声音带着少年特有的朝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