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小透明
孤独麦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24章 小透明,女主被父子二人共同拥有的小说,孤独麦客,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事关灭成之战,又多年未查,还可锻炼皇子的处事之能,于是事情就定下了。</p>
韩王声名不显,恐遭人轻视,他得多活动活动,为韩王排忧解难。</p>
难得他有心振作,万不能让这股心气下去了,少年郎气可鼓不可泄啊。</p>
就是不知道弘农杨氏这块已经出现大裂缝的招牌,还能顶用到几时。昨日那场宴饮,襄城豪族都比较客气,但那是因为这个郡几乎就没有士族。过些时日去了颍川,那场面简直不敢想。</p>
许久之后,各个谷仓的实有存粮数字被一一报了上来。</p>
王犷带着自家宾客笔走龙蛇,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对照账册——邵勋让儿子去查邸阁,儿子带着私人官员,而他儿子的私人官员又带着私人部曲、宾客干活,这就是魏晋特色,付费上班,太伟大了。</p>
此刻这帮人在用藤纸记录。</p>
司马确看得清楚,惊讶道:“前番洛阳书局送书而来,还叹藤纸不丰,不意殿下属吏竟如此豪奢。”</p>
邵彦一听,苦笑道:“此为华容丞杨望洽所供。”</p>
“杨望洽”名杨亮,乃杨朗之侄,今年才二十二岁,弓马娴熟——这是弘农杨氏败落的又一证据,因为杨氏子弟居然由文转武,开始靠卖命博取军功了。</p>
邵彦和杨亮关系不错。</p>
去年亮生一子,取名杨佺期,邵彦还遣人送上了一份厚礼。</p>
杨亮担任华容县丞之后,便在当地置产业,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开荒种地,于是干脆走货殖路线,让自家僮仆去收割葛藤,然后造纸。</p>
上个月送了一批到韩王府,今日就派上用场了。</p>
邵彦倒不觉得用藤纸有什么豪奢的,不过他对另一件事比较感兴趣,遂问道:“洛阳书局送了多少书过来?”</p>
“八本《风土病》。”司马确回道:“郡一本、诸县各一本。我问有无《千字文》和《洛生咏》,皆言还要等待数月,纸不够。”</p>
“诸县可已设学堂?”邵彦问道。</p>
“郡博士倒是找着了,各县教谕多有阙员。”司马确说道。</p>
“为何如此难找?”</p>
“官太低了。”司马确直截了当地说道:“郡博士正九品,县教谕未定品。吾闻仅平阳、西河、太原、岢岚等胡风浓郁之地的县教谕为从九品职官,豫州诸县教谕无品,却不知道吏部怎么想的。如此一来,除非家里实在没门路,谁愿意去当县教谕啊?”</p>
说完,司马确话锋一转,又道:“其实就算给县教谕定品,也没几个人愿意来当官。”</p>
“为何?”</p>
шшш. т ta n. ¢ o</p>
“这种官升不上去。”司马确说道:“很可能一辈子当县教谕到死,运气好能升郡博士,但郡博士难道是什么大官吗?”</p>
邵彦了然。</p>
这种官确实没意思,对士人几乎没有吸引力。除非诸郡如太学那般试经,通过者可以当官,如此就能一跃而为炙手可热的清贵官,但这又怎么可能呢?那样的话,郡博士岂不是与郡中正相当,甚至完全取代了郡中正?</p>
邵彦突然想到了太学。</p>
太学现在学生不多,水平也参差不齐。自开平二年二月初招收了第一批约百名“门人”,至今已历三年。</p>
按规定,入学满两年就可试经。去年三月,已有数十人试通一经,去掉“门人”头衔,变成了“弟子”。</p>
到明年三月,那数十名子弟又可试通二经,通过者可补“掌故”(从九品)。</p>
听父亲的意思,如果试通二经者不愿继续读书的话,直接就授掌故,到太常寺当官,或者超授郡博士,到郡学教书。</p>
如果趁机给县教谕定品的话,还可授县教谕一职。</p>
而按照魏晋旧制,掌故在职满两年,可试通三经,通过者为“太子舍人”——当然,现在未立太子,但可授同品级官员。</p>
这都是魏晋旧制,只不过以前被人为阻塞了,没让这条当官渠道畅通运行。</p>
父亲是真想强力疏通这条渠道,为此已经默默等了三年,期间什么话都没说。到了明年,当授了一批试通二经的太学生为官时,估计会让很多人震惊。</p>
考虑到太学生可以不断试经,步步攀升,这可真了不得了。</p>
到了那个时候,县教谕、郡博士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加,总有一天会不缺人的。</p>
太学生这条仕宦渠道,才会真正被人重视,而不像现在这样被父亲每年下诏令诸郡子弟入学——犹记得征荆州之时,战后令荆襄士族选派子弟入太学,那些人还不以为然,不觉得这是赏赐呢。</p>
县教谕、郡博士多了之后,郡县二级学校的学生就多了。而学生多了以后,太学也就有了更广阔的选材来源,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