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章 贞明
孤独麦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63章 贞明,女主被父子二人共同拥有的小说,孤独麦客,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随后继续忍,实在忍不住后,有一天突然感觉疼痛好像减轻了,差点喜极而泣。</p>
牙疼起来,真的要命啊,若非天子找隐世高人为他算命,拔牙必死的话,他可能已经忍不住这么做了。</p>
邵勋听了极为高兴,道: “有泰真在,朕高枕无忧矣。”</p>
别管这是真高兴还是演的,姿态是做足了温峤也有些感动,立刻说道: “若无陛下简拔,臣安能至此。”</p>
说罢,端起酒杯,准备一饮而尽。</p>
邵勋连忙压住他的手臂,道: “泰真牙疾并未痊愈,饮些清水便是。待疾愈后,复与朕痛饮。”</p>
说罢,让宫人准备温水。</p>
“泰真在秦州刺史任上七年了吧?”邵勋问道。</p>
“刚满七年。”</p>
“七年了。”邵勋感慨道: “换别人当秦州刺史,怕是三年就已部落离叛,满境烽烟。泰真是有真本事的,国之西陲全赖卿了。然河陇只是粗安————”</p>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没有再说下去。</p>
温峤若有所悟。</p>
在座的还有同从河陇回京述职的靳准(河州都督)、靳康(桑城镇将)、辛晏(河州刺史)等七八人。</p>
很明显,天子要对陇右地区做调整了。</p>
这些人里面,靳准、辛晏算是方伯一类人的人物。</p>
靳准是都督,驻西平,核心是靳部匈奴,外加刘汉灭亡后吞并的部分散落氏族,后来天子又赦免了一部分刘汉禁军及其家人西迁,还从中原招募了一批府兵余丁,实力不容小视。</p>
尤其是过去这么些年了,靳准以本部落为老底子,或武力镇压,或恩义结之,或钱财相</p>
诱,基本已经把原本略显杂乱的部队梳理清楚了,俨然西平郡最大的势力,且在与吐谷浑鲜卑的小规模边境战争中锻炼了部队,今非昔比。</p>
辛晏是河州刺史,向镇袍罕,基本盘是枪罕营数千营兵,也是有相当战斗力的。</p>
靳康则在陇西,手下有数千镇兵。</p>
草壁镇将靳明亦有数千兵,只不过其位于雍州,没来罢了。</p>
把这三大军头喊了过来,目的不言而喻。</p>
果然,邵勋很快说话了: “陇右还得有知根知底的重臣镇守,泰真————”</p>
此言一出温峤还没说话,辛晏、靳准却脸色一变。</p>
温峤用眼角余光瞟了他俩一眼,作揖道:“陛下有令,臣万死不辞。”</p>
“善。”邵勋笑道。</p>
笑完,看向辛晏,道: “公明在河州刺史任上亦有数年了,可谓劳苦功高。枹罕苦寒之地,实在委屈卿了。诸葛道明已然入京,卿可为荆州刺史。襄阳繁华之地,定能一慰卿族,如何?”</p>
辛晏脸色数变。</p>
他想过被夺权入京,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p>
而今身在汴梁,反抗亦是无法,最终只能低头应道: “臣———遵旨。”</p>
“此事宜早不宜迟,可书信一番,将妻孥唤来汴梁,朕可赐宅一区,以慰辛卿之劳苦。”邵勋又道。</p>
“是。”辛晏应道。说这话时,脸色已有所好转,但还是掺杂了许多情绪。</p>
“靳卿。”邵勋又端着酒杯来到靳准面前,道: “昔日朕许你戍边数年,便可入朝为官。国事繁杂,迁延过久,今可应诺矣。”</p>
有了辛晏之事在前,靳准还有什么好说的?他是刘汉老臣、新朝降人,匈奴人看不起他,梁人也和他没什么交情,造反的话后继无援,必然失败,更别说还会坑了女儿。</p>
于是很爽快地举杯回敬,道: “臣遵旨。”</p>
邵勋对他的态度很满意,遂道: “部落可交给令郎,卿入京直任教练监便可。”</p>
原教练监裴廓年前病逝了,追赠光禄大夫,许荫子弟一人为官,居丧结束后入职。</p>
司徒裴邈在缠绵病榻许久后,比裴廓还早一个多月病逝。</p>
他俩走后,裴家在上层的势力大为衰减,目前仅有御史大夫裴郃、民部尚书裴湛、司隶校尉裴纯(原并州刺史、游击将军)三人————原司隶校尉邵续已转任殿中尚书。</p>
不过裴郃即将出任太尉,高高挂起,不掌实权,御史大夫则由山遐接任。</p>
许是为了补偿,担任青州刺史多年的裴遐将要担任鸿胪卿一职。</p>
但从人员配置来看,像裴、羊这些大族在中枢为官者,整体年龄偏大,走一个少一个。</p>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大家族没能形成老中青搭配的仕宦年龄结构,中间出现了巨大的断层,一旦老人故去,一时间难以有人接替。</p>
或许,有个无形的大手在干扰这一切吧。</p>
邵贼太年轻了,开过年来才四十七岁,他可以给这些在打天下过程中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世家大族体面,不找茬办他们,就这么春风化雨徐徐消减。</p>
一个字,熬!</p>
把老登都熬死,大家就不用搞得太难看,也是一段君臣佳话。</p>
“河、秦二州刺史,泰真可能荐之一二?”邵勋坐回了上首,看向温峤,说道。</p>
温峤心念电转,然后苦笑一声,惭愧道:“思来想去,实无所得。”</p>
“黄门侍郎阴元如何?”邵勋问道。</p>
其实他本来看重桓彝的。</p>
桓茂伦当过一阵子给事中,让邵勋了解了他的能力,觉得不错,此番劝降宣城纪氏功劳</p>
不小,于是准备外放他当刺史,思来想去最后给了江州,而不是秦州。</p>
邵勋已经私下里和阴元谈过话了。</p>
此人早就把族人接来了洛阳,本身有能力,又是凉州出身,在当地维稳不成问题。</p>
听到邵勋发问后,温峤立刻答道: “阴侍郎才学上佳、交游广阔,必能胜任河州刺史一职。”</p>
邵勋微微颔首。</p>
辛晏暗暗叹气。换个中原人去当河州刺史他都不怕,可派过去的是敦煌阴氏的族人,还是张骏旧臣,麻烦就大了。</p>
阴元出任河州刺史后,不消数年,就能把他在当地经营的势力慢慢瓦解。完了!</p>
靳准则有些好笑。</p>
他和辛晏在河州搭档,一为都督、一为刺史,各自掌兵,真没有矛盾吗?事实上他俩是互相监视的状态,谁都不敢轻举妄动陇右民情渐复后,天子一动就是两个人,已经很说明问题了。</p>
教练监就教练监,其实不错。这种衙门早就有成规了,他只需要督促、考课就行,无需大改。还能离家人更近一些,好处很多。</p>
“秦州刺史便由供军少监满昱出任,他曾当过天水太守,泰真并不陌生。就这么定了。”邵勋说完,端起酒杯道: “满饮此</p>
杯!”</p>
***</p>
一系列的人事调整陆陆续续公布了出来,让正月里在家休息的官员们都安生不了。</p>
改元不是小事,它标明了下一阶段的动向,人事调整是应有之意。而作为旧时代的老臣,原中书监张宾已到弥留之际。</p>
正月十八日夜,邵勋携充华刘氏至洛阳张府探望。</p>
府中冷冷清清的,仆婢就没几个,处处透露着一股萧瑟、寥落的气息。</p>
张宾一生存活着的就一子一女,女儿在范阳,长子本在家治产业,但为了照顾父亲,早就从河北赶了过来,此刻毕恭毕敬地站在外面。</p>
“孟孙可有遗言?相识一场,能做到的朕一定答应。”邵勋坐在床榻边,拉着张宾的手,轻声问道。</p>
张宾艰难地摇了摇头。</p>
邵勋微微一叹,道: “令郎亦有才学,朕可辟他为————”</p>
张宾枯瘦的手猛地一紧,邵勋便没再说下去。</p>
“何至于此!”邵勋苦笑道: “朕难道是刻薄寡恩之人么?”</p>
“陛下??春秋鼎盛。”张宾只轻轻说了这六个字。</p>
这话没头没脑,但邵勋却听懂了。</p>
这个时候,他看了眼刘野那。</p>
刘氏会意,轻轻出去了,并把房门带上。</p>
现在屋内就他们两个了。</p>
“孟孙,此间只有你我二人。朕向来佩服你的才干,今只有一问。”邵勋压低了声音说道: “近来立太子之声渐涨,朕当立何人?”</p>
张宾沉默不语,仿佛进气少出气多。</p>
“孟孙。”邵勋又道。</p>
床榻上响起了似有似无的叹息,许久之后,微弱的声音渐渐响起: “陛下春秋鼎盛,可令太子主持修书,仅……仅每月朔望听政。削减东宫卫队,禁军三监、府兵诸卫但以老臣领之。”</p>
说完后,仿佛耗尽了精力般,张宾闭上了眼睛。</p>
邵勋悚然一惊。</p>
张孟孙真是看透了他的心思,所提建议都恰到好处。</p>
这是对太子的严防死守,同时也是对太子的保护,父子二人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p>
这种关系又是脆弱的。</p>
若哪天太子忍不住寂寞,后果十分严重。</p>
邵勋想起了还在并州的六子,他能忍受长期修书的寂寞吗?</p>
…</p>
邵勋在天明时分离开了张府。</p>
张孟孙已逝,老臣又走了一个。</p>
他看着东天的鱼肚白回想起昨夜的君臣密语,突然起了一种冲动:召集禁军、府兵讲武操练。</p>
他起自军队,只有军队能给他安全感。</p>
回到军队中时,如鱼得水,所过之处,众皆欢呼。</p>
这才是权力的底层逻辑啊。</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