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科举浮沉录——唐代行卷制的数据预演,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门十扣九不开,诗卷如雪落高台。长安米贵非虚语,一行墨迹定兴衰。
一、行卷风起:长安城的数据洪流
贞元三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中裹着墨香。平康坊的青石板路上,布衣举子们怀揣诗卷疾行,他们的影子被晨曦拉得细长,恍如一条条数据流奔向各个节点。白居易攥紧袖中诗稿,抬头望见顾况府邸的铜门环在风中轻晃——这门环即将成为他人生最重要的\"点赞按钮\"。
《唐摭言》记载的\"行卷\"制度,实为古代最精密的人际算法:举子们将诗文投献名流,如同今日用户向平台上传内容;权贵们的评语则是\"推荐权重\",直接决定能否进入殿试的\"流量池\"。长安城里流传的《行卷十要》,教导举子如何\"标题惊目用典合时结句留钩\",简直堪比现代的新媒体写作指南。
顾况展开诗卷时,指尖扫过\"白居易\"三字,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声调侃,恰似算法对新人账号的初始评级。但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瞳孔骤然收缩——这两句诗像精准的标签组合,既符合盛唐气象的\"主流价值观\",又暗藏草根逆袭的\"用户痛点\"。于是数据画像瞬间改写,一句\"有才如此,居亦易矣\"的评语,将白居易推上流量风口。
隐喻:现代社交平台上,素人博主凭一条爆款视频逆袭,与白居易借一句诗破局同理,皆是算法筛选机制下的幸存者。
二、数据博弈:诗卷里的暗战玄机
朱雀大街的酒肆里,举子们交换着行卷心得。\"王兄可知?李侍郎最爱《子虚赋》体例,投卷时需夹三处生僻典故。张贤弟有所不知,杨御史新丧爱女,投以悼亡诗最易得荐。\"这些窃窃私语,与今日研究平台算法的\"养号攻略\"何其相似?《酉阳杂俎》记载某举子携三十卷诗稿,按不同权贵喜好分装,堪称古代\"精准投放\"的典范。
更有甚者如元稹,在《莺莺传》中自曝曾伪造\"先贤批注\":将杜诗伪托韩愈评点,借名人效应提升内容权重。这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支遁买山的故事——名士为抬高身价,先让徒弟四处传扬其事迹,恰似现代营销号的\"造势预热\"。最精妙的莫过于李商隐,他的《无题》诗如加密信息,既能让牛党读出忠君之思,又让李党窥见革新之志,像极了同时讨好多个用户群体的\"泛内容策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