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雅阁21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章 槐花墨卷的新生祭,宝贝 好骚吼(H),美丽雅阁210,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十四章 槐花墨卷的新生祭
光绪三十一年清明,荒鬼村的老槐树第一次开出雪色槐花。刘老鬼站在“还魂碑”前,看王清贤新刻的“涤墨志”三字被春风托起,化作千万只白蝶扑向麦田。阿秀的短刀早已锈成犁铧,犁尖翻出的泥土里,埋着孙长卿的青衫残片,布料上的“鬼”字暗纹已褪成浅灰,像道愈合的旧疤。
“该给黑蛋立个正经碑了。”刘老鬼摸着铜烟袋里的鹅卵石,石面“判”字被磨得温润,“他不是鬼,是替世人挨刀的笔杆子。”阿秀将一碗麦粥浇在槐树根下,粥汁渗进刻着“黑蛋”的小土堆,竟在地面洇出“念”字,笔画间停着只透明的蝴蝶——那是用墨魂血凝成的信差。
正午时分,县城的秀才们结伴来荒鬼村研学。领头的李公子捧着《荒鬼村志》,书页间夹着的黑槐花突然转白,“血鉴”二字浮现金光。他们在“文字本无错”碑前设下香案,用新磨的松烟墨抄写警世碑文,墨汁里混着荒鬼村的麦粉,写出的字自带谷物清香。
“看!”最年轻的秀才指着碑面惊呼,“‘恶’字旁边有青苔长成了‘悟’!”众人凑近,果然见“恶”字右上角的苔痕蜿蜒如笔,竟组成“悟”的右半部分,而碑底的野蕨恰好补全了“心”字。李公子摸出随身携带的《康熙字典》,书页自动翻开到“悟”字页,字旁用朱砂批注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与此同时,县衙的“墨”字匾额被改造成“默”字警碑,王清贤在碑后刻下《墨诫》:“凡握笔者,当如麦穗低垂,知轻重,晓廉耻。”他的狼毫笔杆上,“直书”二字已被磨得发亮,笔尖却始终不染靛青——因为他每天清晨都会用荒鬼村的泉水洗笔,那泉水里溶着黑蛋的断笔碎屑。
暮春的暴雨突至,冲开了山神庙的地基。刘老鬼在废墟中发现一口石匣,里面整齐码着三百张泛黄的文书,每张文书都用草酸改过,却在暴雨中显露出真相:最早的一张是孙长卿七世祖的科举卷,“孙贵”二字被改成“周仕谦”,而卷面的“策论”内容,竟写着“文字乃民之喉舌,不可私改”。
“原来周家先祖也写过这样的话...”阿秀摸着浸水的纸页,“可他的子孙却忘了。”石匣底部躺着支玉笔,笔杆刻着“慎”字,笔头缠着白发——那是周鸿宾临刑前剪下的,旁边还有他用血写的悔过书:“吾尝笑荒鬼村愚,却不知自己才是困在字狱里的囚。”
暴雨停歇时,荒鬼村的麦田里出现了奇异的景观:麦穗上的“正”字被雨水洗成金色,麦秆却仍是墨色,远远看去,像是满地燃烧的烛火。刘老鬼忽然想起黑蛋信里的话:“文字能救人,也能杀人,全看握笔的人有没有良心。”他摘下一颗麦穗,麦粒自动裂开,里面躺着只极小的毛笔,笔杆上刻着“善”。
新任知县带着衙役来到荒鬼村,他在“还魂碑”前焚香叩首,将所有未改的佃户文书堆成纸山。王清贤划亮火柴的瞬间,纸山腾起的烟雾中浮现出无数人影——是那些被文字害死的冤魂,他们的身影逐渐透明,化作漫天星斗,每颗星上都写着自己的真名。
“从今往后,本县的文书一律用朱砂誊抄三份。”知县举起狼毫笔,笔尖在宣纸上落下“公”字,“一份存县衙,一份贴村口,一份埋在麦田——让天地万物,都做个见证。”他的笔杆上系着黑蛋的红绳,绳头坠着块鹅卵石,上面刻着“直”。
秋分时,荒鬼村迎来了第一场科举放榜。李公子高中举人,他的策论题目是《论文字之德》,文中写道:“字无正邪,人有善恶,若以笔为刃,终遭刃反噬;若以笔为灯,可照夜归人。”放榜当日,荒鬼村的老槐树再次震动,这次落下的是金色槐花,每朵花心里都刻着“中”字。
刘老鬼和阿秀在槐树下摆了张书桌,桌上放着文房四宝和新蒸的麦香馒头。路过的孩童都会被招呼过来,用毛笔蘸着蜂蜜在馒头纸上写字——有的写“饱”,有的写“暖”,最多的是写“娘”。阿秀看着这些歪扭的字迹,忽然想起黑蛋刻在鹅卵石上的“娘”字,眼底泛起泪光,却又笑着抹去。
冬至前夜,荒鬼村的村民们围着老槐树守岁。王清贤带来了最新的《荒鬼村志》,上面记载着:“自周鸿宾血案后,本县再无改契之事,凡文书有误,皆当众更正,以墨魂为鉴。”烛火映着书页,“墨魂”二字突然升起,在空中聚成黑蛋的虚影,他右脸的“正”字泛着柔光,手里捧着本崭新的《千字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