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荆襄沃土,表字景升
猫啃月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4章 荆襄沃土,表字景升,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猫啃月亮,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方才一番剖析,重在“为何去”,点明了形势之险恶,前路之狭窄,终使众人明白,南下荆襄,实乃时势所迫,亦是当前唯一可行的生路。议定大方向,堂中气氛虽仍有几分沉重,却也多了几分决绝。此刻,众人目光再次汇聚于我,其中蕴含的,已不仅是探询,更是对这未知目的地的具体考量。
“主公,诸位将军,先生,” 我欠身一礼,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稳,“既然南下之议已定,那么,我们便需对即将踏足的荆襄之地,及其主刘景升(刘表字),有足够清晰的认知。知己知彼,方能谋定后动,趋利避害。”
我走到舆图前,手指点向那片广袤的区域,其轮廓宛如卧龙,横亘于中原之南,江东之西,巴蜀之东。
“荆州,古称‘楚’,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富庶繁华之所。” 我的声音在堂内回响,试图将这片土地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在每个人心中。
“诚如古语所云:‘南据汉沔,北阻山陵,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这并非虚言。” 我加重了语气,“其地理形胜,得天独厚。北面,有桐柏山、大别山、伏牛山余脉作为天然屏障,构成一道坚固防线,可有效迟滞北方强敌南下之兵锋。这也是为何曹操虽势大,却始终未能轻易染指荆襄腹地的原因之一。”
“南面,则以长江为主脉,汉水、沔水贯穿其中,更有洞庭、云梦等大泽点缀,形成了极为发达的水系网络。这水网,既是天堑,利于防守;又是通途,舟楫往来,灌溉农田,转运物资,极为便利。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实乃‘鱼米之乡’,物产之丰饶,远非连年战乱、土地贫瘠的北方可比。”
我顿了顿,让大家消化这些信息。“‘地方数千里’,意味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荆州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人口众多,纵使经历黄巾之乱,其根基未损。更重要的是,近十余年来,中原板荡,烽烟四起,大量北方士人、百姓不堪其苦,纷纷南下避难,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流向了相对安宁的荆州。这使得荆州的人口不仅没有在乱世中凋零,反而有所增长。人,既是兵源,也是生产的根本。有了人,我们才有重整旗鼓,恢复实力的基础。”
“‘带甲十余万’,此数据或有夸大,然荆州兵力之雄厚,毋庸置疑。刘表治下,虽少有大规模对外征伐,但其编练士卒,巩固城防,从未松懈。这十余万兵马,虽战力未必能与曹公麾下百战精锐相比,但足以维持境内安定,威慑周边宵小。若能得其信任,稍加整训,亦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总结而言,荆州,就是一个拥有天然地利、丰富物产、众多人口和相当实力的战略基地。它像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隔开了北方的曹操、西边的刘璋、东面的孙策。对于此刻势单力薄、急需休养生息的我们来说,这样一片相对安稳、资源丰沛的土地,其价值不言而喻。
“当然,” 我话锋一转,“一片土地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其主是何等人物。荆州之主,刘表,刘景升,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首先,其身份极具优势。刘表乃汉室宗亲,鲁恭王刘余之后。这一身份,在如今汉室衰微、群雄并起的时代,便是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主公亦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同宗同源。以此身份前往投靠,名正言顺,远比投靠其他诸侯更能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也更容易被荆州本土士人所接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