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周思王姬叔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章 周思王姬叔,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思王姬叔:乱世中的悲剧君主
一、周思王姬叔所处的时代背景
1.周朝的历史发展脉络
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发展历程漫长且复杂,大致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始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为巩固统治,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周公旦摄政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等制度,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称“成康之治”。
然而,西周后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周厉王在位时,实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的收益,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出逃。此后,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他宠爱褒姒,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引发了申侯的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等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这一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以增强国力。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强国并立,史称“战国七雄”。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兼并战争不断。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攻灭西周国,周赧王去世,东周灭亡。
从西周的建立到东周的灭亡,周朝历经了约80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东周时期的政治格局
东周时期,政治格局呈现出与西周截然不同的态势,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特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的实力急剧衰落。在土地方面,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面积大幅减少。原本广袤的关中地区在犬戎入侵后丧失,东迁后的王畿局限于洛阳周边狭小区域,这使得周王室失去了重要的经济和军事资源。经济上,王畿面积的缩小导致财政收入锐减,难以维持庞大的王室开支和军事力量。军事上,周王室军队在与犬戎的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大不如前,无法再像西周时期那样对各诸侯国形成强大的威慑。
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的势力却不断崛起。一些诸侯国通过兼并周边小国、开疆拓土,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人口。例如,齐国在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不仅增强了自身实力,还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楚国则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敢于僭越称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对周王室俯首称臣,定期朝贡、述职,听从周天子的调遣。而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沦为名义上的共主,各诸侯国不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虽然在表面上,一些诸侯国会打着“尊王”的旗号来谋取自身利益,但实际上,他们对周王室的态度更多的是利用而非尊崇。例如,郑国作为春秋初期的强国,曾与周王室发生多次冲突,甚至在繻葛之战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使周王室的威严扫地。
东周时期的政治局势特点表现为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春秋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霸主相继崛起,他们通过会盟等方式,确立自己在诸侯中的领导地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目的不再仅仅是争夺霸主地位,而是为了消灭对方,实现统一。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增强自身实力,以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总之,东周时期周王室的衰落和各诸侯国的崛起,使得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3.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
“礼崩乐坏”是东周时期显着的社会特征,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对周王室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政治层面,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按照周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有其明确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范围,不可僭越。然而,东周时期,诸侯无视周天子的权威,擅自进行政治活动。一些诸侯不经过周天子的册封就自行称王,如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称王,公然挑战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卿大夫也时常犯上作乱,篡夺诸侯的权力。例如,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齐国的田氏代齐,也是卿大夫取代诸侯的典型事例。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西周以来的政治秩序,使得周王室的统治权威荡然无存。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重要表现。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周天子所有,诸侯和卿大夫只有使用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各诸侯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纷纷进行赋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鲁国的“初税亩”就是这一变革的典型代表,它标志着井田制的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动摇了周王室统治的经济根基。
文化方面,传统的礼乐制度受到严重挑战。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礼仪、音乐等方面的使用规范。然而,东周时期,诸侯和卿大夫们纷纷僭用天子的礼乐。例如,鲁国的季氏“八佾舞于庭”,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之舞,季氏作为卿大夫使用八佾之舞,是明显的僭越行为。这种现象表明,传统的礼乐制度已经无法约束人们的行为,文化秩序陷入混乱。
“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对周王室的统治产生了致命的影响。政治上的混乱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无法有效地行使天下共主的权力;经济上的变革使得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减少,难以维持自身的统治;文化上的失序则导致周王室的文化影响力下降,失去了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总之,“礼崩乐坏”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使得东周时期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二、周思王姬叔的生平事迹
1.出生与家族背景
周思王姬叔出生于洛邑(今洛阳),具体出生年份不详,但他生活在东周这一历史阶段,此时周王室已走向衰落,诸侯纷争不断,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
姬叔出身于周朝王室,其家族成员在周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祖父是周元王姬仁,周元王在位期间,东周的局势已愈发复杂,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他的父亲是周贞定王姬介,周贞定王统治时期,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削弱,诸侯势力不断膨胀。
姬叔有两个较为知名的兄长,其中一位是周哀王去疾。周贞定王去世后,去疾即位,但在位仅三个月,便被姬叔所杀。姬叔还有一个弟弟是周考王姬嵬,姬嵬后来攻杀姬叔,登上了王位。此外,他还有一个弟弟是西周桓公姬揭。
在家族中,姬叔最初并非王位的第一继承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周贞定王去世后,王位应由长子去疾继承。姬叔作为庶子,在家族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然而,在那个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时代,嫡长子继承制已受到严重挑战。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权力,常常无视传统的继承规则,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周王室内部。姬叔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影响下,最终选择了通过暴力手段夺取王位。他的这一行为,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混乱局面,使得本就衰落的周王室更加摇摇欲坠。
2.杀兄即位
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驾崩,长子去疾即位,是为周哀王。然而,去疾的王位还未坐稳,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便悄然降临。
当时的周王室,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各诸侯国势力崛起,周王室内部也矛盾重重。姬叔虽为周贞定王之子,但并非嫡长子,按照传统的继承制度,王位本与他无缘。然而,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权力的诱惑让他心生觊觎。
周哀王即位后,面临着诸多难题。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暗流涌动,各派系之间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外部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土地和资源虎视眈眈,不断侵扰周王室的边境。周哀王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他的统治并未得到王室内部和各诸侯国的广泛认可。
姬叔敏锐地察觉到了周哀王的困境和自己的机会。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对周哀王不满的王室成员和大臣,形成了一股反对周哀王的势力。在经过精心策划后,姬叔决定发动政变,夺取王位。
公元前441年三月,姬叔率领自己的亲信部队,突然闯入王宫,对周哀王发动了袭击。周哀王毫无防备,在混乱中被姬叔的手下杀死。姬叔成功地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思王”。
姬叔杀兄即位的行为,是当时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极端表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了争夺权力,亲情和伦理都被抛诸脑后。姬叔的即位,虽然暂时满足了他的权力欲望,但也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他的行为引起了其他王室成员的不满和反对,尤其是他的弟弟姬嵬,一场新的权力斗争即将爆发。
3.短暂统治
周思王姬叔在杀兄即位后,迎来了他短暂的统治时期,仅仅持续了五个月。在这极为有限的时间里,他试图采取一些政治举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让他难以施展拳脚。
姬叔即位后,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周王室内部的局势。他深知自己杀兄夺位的行为引起了许多王室成员的不满和反对,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他对一些支持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大臣进行了封赏,试图以此来拉拢人心,建立自己的统治根基。同时,他也试图对周王室的权力结构进行调整,削弱那些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姬叔面临的外部压力同样巨大。当时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对周王室的土地和资源虎视眈眈。一些诸侯国对姬叔杀兄即位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有联合起来讨伐周王室的意图。姬叔为了应对外部威胁,不得不加强周王室的军事防御。他试图重新整顿周王室的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由于周王室长期的衰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存在严重不足,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的提升。
此外,周王室的财政状况也十分糟糕。由于王畿面积的缩小和长期的战乱,周王室的财政收入锐减,难以维持正常的开支。姬叔在位期间,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如加强对王畿内土地和商业的税收,但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一些贵族和商人不愿意增加赋税,纷纷抵制姬叔的政策,使得财政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在文化方面,“礼崩乐坏”的现象依然严重。姬叔虽然试图恢复周礼,维护周王室的文化权威,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礼乐制度已经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各诸侯国和卿大夫们依然我行我素,僭用天子的礼乐,姬叔对此也无能为力。
姬叔在位的五个月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举措,但由于面临的问题过于复杂和严峻,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他的统治始终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4.被弟所杀
周思王姬叔在位仅五个月,便遭遇了杀身之祸,凶手正是他的弟弟姬嵬。
姬叔杀兄即位的行为,在周王室内部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和不满。姬嵬对兄长的这种暴力夺权方式心怀怨恨,同时也觊觎着王位。在姬叔短暂的统治期间,他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姬叔在统治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内部矛盾未能有效缓和,外部压力也日益增大。他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这给了姬嵬可乘之机。公元前441年八月,姬嵬认为时机成熟,便发动了政变。
姬嵬精心策划了这次行动,他联合了一些对姬叔不满的王室成员和大臣,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他们趁姬叔不备,突然发动袭击。姬叔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他试图组织抵抗,但由于内部人心不齐,军队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抵挡姬嵬的进攻。
在激烈的冲突中,姬叔最终不敌姬嵬的势力,被姬嵬杀害。姬嵬成功夺取了王位,成为了周考王。
姬叔被弟所杀这一事件,对周王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进一步加剧了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混乱局面。王室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信任被彻底破坏,为了争夺王位,不惜手足相残。这种内部的分裂和争斗,使得周王室的凝聚力和统治力进一步削弱。
其次,这一事件也让各诸侯国更加看清了周王室的虚弱和混乱。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和敬畏进一步降低。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不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
周思王姬叔的悲剧结局,是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时代,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压力,使得周王室逐渐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三、周思王姬叔事件的影响
1.对周王室统治的冲击
姬叔事件犹如一场强烈的风暴,对周王室内部权力结构和统治权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本就摇摇欲坠的周王室统治更加岌岌可危。
在权力结构方面,姬叔杀兄即位以及随后被弟所杀的一系列事件,彻底打破了周王室内部原有的权力平衡。西周时期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维护周王室权力传承稳定的重要制度。然而,姬叔的行为公然挑战了这一制度,他以暴力手段夺取王位,使得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陷入了混乱。此后,王室成员之间为了争夺王位,不再遵循传统的继承规则,而是纷纷诉诸武力,权力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这种混乱的权力结构导致周王室内部形成了多个利益集团,他们相互倾轧,削弱了周王室的整体实力。
姬叔事件还使得周王室内部的信任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王室成员之间原本基于亲情和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信任,在这场血腥的权力斗争中荡然无存。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充满了猜忌和防备,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夺权的对象。这种不信任的氛围使得周王室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和统一的行动,进一步降低了周王室的统治效率。
在统治权威方面,姬叔事件让周王室的威严扫地。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其统治权威不仅依赖于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更依赖于其在道德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姬叔杀兄即位和被弟所杀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周礼的规范。这种违背人伦的行为被各诸侯国看在眼里,使得周王室在道德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进一步减弱,不再把周王室的命令和号召当回事。
此外,姬叔事件也让周王室在各诸侯国面前失去了公信力。周王室一直以维护天下秩序为己任,但姬叔事件却暴露了周王室内部的混乱和腐败。各诸侯国开始怀疑周王室是否还有能力继续领导天下,是否还值得他们继续尊崇。这种公信力的丧失,使得周王室在处理与各诸侯国的关系时更加困难,进一步削弱了其统治权威。
姬叔事件对周王室内部权力结构和统治权威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和灭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