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李斯,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千古一相李斯:功过交织的传奇人生

一、时代风云:李斯所处的战国与秦朝

1.战国末年的纷争格局

战国末年,华夏大地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动荡不安的纷争画卷。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政治上,各国君主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推行变法改革。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军功授爵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吸引了大量人才,国家治理效率大幅提升。赵国则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制度得以优化,军队战斗力显着增强。而齐国、楚国等老牌强国,虽然政治体制相对成熟,但内部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改革阻力较大,政治发展逐渐陷入瓶颈。

经济领域,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秦国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如都江堰、郑国渠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其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齐国地处海滨,渔业、盐业和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经济实力雄厚。魏国则以冶铁业闻名,先进的武器装备使其军队在战场上具有一定优势。然而,长期的战争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军事方面,战国末年战争频繁,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纷纷扩充军队,培养精锐之师。秦国的虎狼之师以勇猛善战着称,在白起、王翦等名将的率领下,多次取得重大胜利。赵国的骑兵部队机动性强,在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国之间合纵连横,相互攻伐。合纵是指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连横则是秦国通过与个别国家结盟,分化瓦解合纵联盟。这种复杂的军事外交策略使得战国局势变幻莫测。

在文化思潮上,战国末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儒家倡导“仁政”“礼义”,主张以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平等互助;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这些思想流派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为各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战国末年的纷争格局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策略,试图在这场乱世中脱颖而出,而这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朝崛起的历史进程

秦朝的崛起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地处西陲的弱小诸侯国,逐步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大帝国,期间经历了诸多重要的改革和战役,也涌现出了许多关键人物。

秦国的早期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地处西陲,与戎狄等少数民族相邻,时常受到侵扰,生存环境恶劣。然而,秦国历代君主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获得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从此秦国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真正使秦国走上崛起之路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在战国列强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广纳贤才,商鞅应召而来。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鼓励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继续扩张。张仪的连横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仪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谋略,游说各国,破坏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为秦国的东进创造了有利条件。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夺取了魏国的河西之地,扩大了领土范围。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白起作为秦国的名将,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其中,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对峙三年,最终白起采用迂回战术,大败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

秦始皇嬴政即位后,继承了先辈们的基业,继续推进统一大业。他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才,制定了合理的统一战略。李斯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策略,秦国按照这一策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崛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商鞅变法为其奠定了制度基础,张仪的连横策略和白起等名将的军事行动为其扩张领土,秦始皇嬴政和李斯等君臣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统一。这些改革、战役和关键人物的作用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秦朝从弱小走向强大。

3.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

· 社会制度变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实力纷纷变法,社会制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秦国商鞅变法是典型代表,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打破了贵族世袭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行政由中央直接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制度基础。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后世。

· 经济模式转变: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水利工程大量修建,如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提高了粮食产量。商业也日益繁荣,城市兴起,各国之间贸易频繁。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统一度量衡使商品交易更加规范,统一货币则消除了货币流通的障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统一和稳定。

· 思想流派碰撞: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互碰撞。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适应了当时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秦国商鞅变法就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儒家倡导“仁政”“礼义”,主张以德治国,孟子曾游说各国君主,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其思想未被广泛采纳。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对社会变革持相对消极态度。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平等互助,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 思想融合与影响:不同思想流派在碰撞中也相互融合。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中包含了法家的成分,主张礼法并用。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则成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家思想为秦国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秦朝的法律制度和中央集权体制就是法家思想的实践。儒家思想在汉朝以后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长期影响。

二、求学之路:师从荀子与思想启蒙

1.荀子的思想体系

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丰富而深邃,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生来就具有好利、嫉妒、喜声色等本能欲望,如果放纵这些欲望,就会导致争斗和混乱。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荀子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他指出,通过“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和自我修养,可以抑制人性中的恶,培养出善良的品德和行为。这种观点为他的政治和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荀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为核心。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礼”不仅是一种礼仪规范,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和道德准则。荀子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礼”的约束,才能使人们各安其位,避免纷争和混乱,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荀子也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礼法并用。他认为“法”是“礼”的补充,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礼”的实施。

在教育思想上,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可以使人不断进步,改变人的命运。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他提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着名论断,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荀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才能进行教育。他还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荀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哲学思想为政治和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思想是哲学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教育思想则是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的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战国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荀子的思想为各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李斯的求学动机与经历

李斯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上蔡的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担任郡中小吏,过着平淡的生活。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在厕所和粮仓分别看到了不同状态的老鼠,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脏东西,见到人和动物就惊慌逃窜;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囤积的粮食,居住环境优越,也不用担心外界的干扰。这一鲜明的对比让李斯深受触动,他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从此便立志改变现状,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李斯也渴望干出一番事业。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于是,他辞去小吏的职务,前往齐国兰陵,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荀子的思想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精华,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仪规范来改造人性,这与李斯渴望改变命运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求学过程中,李斯勤奋刻苦,深入钻研荀子的学说。他不仅学习了治国理政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分析能力。他与同学韩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交流思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对李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他们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理念上也存在一些分歧。韩非更注重理论的构建和完善,而李斯则更倾向于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政治中。

经过多年的学习,李斯学业有成。此时,他对各国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实现自己抱负的理想之地。于是,他毅然决定离开荀子,前往秦国,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3.法家思想的熏陶与影响

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对李斯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将法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政治理念,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子虽为儒家代表,但他的“性恶论”与法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来引导人们向善。这种观点为李斯接受法家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在荀子看来,礼仪和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而李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更加重视法律的强制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李斯在师从荀子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了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政治实践中。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例如,在秦国的军事管理中,他制定了明确的军功爵制,以战功来评定将士的功绩和赏赐,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李斯还将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融入到秦国的政治体制中。他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这种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纷争,为秦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力排众议,坚持推行郡县制,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从此,郡县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外,李斯还倡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认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他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等儒家经典,禁止私学,以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但也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反抗。

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对李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成为法家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他将法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政治理念,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推行郡县制等措施,为秦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一些极端做法也引发了争议,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三、入秦为官:辅佐嬴政与统一大业

1.初入秦国的机遇与选择

李斯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离开荀子后,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初到秦国,他面临着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挑战,但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便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遇。

当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权倾朝野,广纳贤才,门下食客三千。吕不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文化人,他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希望以此来影响秦国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李斯听闻吕不韦的声名和他招揽人才的举措后,决定投身其门下,成为一名门客。

在吕不韦的门下,李斯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口才,很快便崭露头角。他积极参与门客们的讨论和交流,对各种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吕不韦逐渐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开始对他加以关注和培养。李斯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为吕不韦出谋划策,处理各种事务。他的勤奋和智慧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和信任,不久后便被提拔为郎官,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李斯选择秦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国末年,各国纷争不断,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后,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最有实力统一六国的国家。秦国的政治制度相对先进,中央集权程度较高,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李斯认为,在秦国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华。

此外,秦国的文化氛围也相对开放,对人才的包容性较强。秦国历代君主都重视招揽各国人才,商鞅、张仪、范雎等都是外来的贤才,他们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斯相信,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在秦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斯初入秦国,通过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获得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他选择秦国,是基于对秦国实力、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的考量,这一选择为他日后在秦国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2.向秦王献策与战略规划

李斯成为郎官后,获得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他敏锐地察觉到秦王嬴政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是抓住时机,向秦王献上了统一六国的策略。

李斯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的战略。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相对较弱,且地理位置处于秦国东进的要冲。先灭韩可以为秦国打开东进的大门,消除秦国侧翼的威胁,同时也能向其他诸侯国展示秦国的强大实力,起到威慑作用。从可行性来看,韩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难以与秦国抗衡,秦国具备足够的实力在短期内将其征服。而且,韩国与秦国接壤,便于秦国军队的调动和进攻。一旦韩国被灭,其他诸侯国必然会感到恐慌,内部矛盾和分歧可能会加剧,这为秦国进一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了“先灭韩”,李斯还建议秦王嬴政派遣谋士携带金玉财宝前往各国,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对于那些可以用钱财收买的大臣,就用重金贿赂,让他们为秦国效力,在本国朝廷上为秦国说话,破坏本国的战略决策;对于那些不肯接受贿赂的大臣,则派刺客将其暗杀。这种策略有效地削弱了六国的内部团结,使各国之间相互猜疑,难以形成有效的抗秦联盟。在实际操作中,秦国的谋士们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谋略,成功地在六国朝廷中制造了许多矛盾和纷争,为秦国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李斯还强调要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果断地发动统一战争。战国末年,各国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如果错过这个时机,等到各国恢复元气,重新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那么统一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李斯的这些策略对秦国的统一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灭韩”的战略使秦国顺利地迈出了统一的第一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离间六国君臣的计策有效地瓦解了六国的联盟,减少了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阻力。而抓住时机发动战争的建议,使秦国能够果断地采取行动,避免了错失良机。在李斯的战略规划下,秦国按照既定的步骤,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3.离间六国与统一进程

李斯深知,要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仅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从内部瓦解六国联盟。于是,他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离间六国君臣的计策。

李斯派遣大量谋士携带金银珠宝前往各国。在齐国,谋士们用重金贿赂了齐国的一些大臣。这些大臣收受贿赂后,在齐王面前极力主张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反对与其他五国合纵抗秦。他们不断向齐王进谗言,说合纵联盟不可靠,会给齐国带来战争灾难。齐王本就对合纵联盟心存疑虑,在这些大臣的蛊惑下,逐渐疏远了其他五国,使齐国在秦国统一过程中保持中立,为秦国逐个击破其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赵国,秦国谋士得知赵王对廉颇等老将心存猜忌。他们买通赵王身边的近臣,让其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说廉颇年事已高,作战保守,有投降秦国的嫌疑。赵王听信了谗言,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军大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在楚国,秦国谋士利用楚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挑拨他们与楚王的关系。他们散布谣言,说某些贵族有谋反之心,使得楚王对这些贵族产生怀疑,内部矛盾激化。楚国朝堂陷入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抗秦策略。

在燕国,秦国谋士煽动燕国太子丹对秦国的仇恨,促使太子丹派荆轲刺秦。这一事件不仅让燕国与秦国的关系彻底破裂,也为秦国攻打燕国提供了借口。

在魏国,秦国谋士贿赂魏国大臣,让他们劝说魏王放弃抵抗,向秦国求和。魏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了抵抗的决心。

在离间六国君臣的同时,秦国也在积极进行军事行动。除了前面提到的长平之战,还有灭楚之战。楚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强劲对手。秦王嬴政起初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战败。后来,嬴政启用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楚。王翦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与楚军对峙一年多,最终抓住时机,一举击败楚军,灭亡了楚国。

公元前230年,秦国首先灭掉韩国;公元前228年,灭赵国;公元前225年,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灭齐国。至此,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李斯的离间之计和秦国的军事行动相互配合,为统一进程的顺利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与人才留存

1.逐客令的背景与缘由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韩国“疲秦”之计的败露成为了秦国下达逐客令的直接导火索,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内部原因。

战国末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最有实力统一六国的国家。韩国作为秦国的邻国,实力相对较弱,时刻面临着被秦国吞并的威胁。为了延缓秦国的东进步伐,韩国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他们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劝说秦国修建水渠,企图通过大量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秦国无暇东顾。

起初,秦国并没有识破韩国的计谋,而是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开始修建水渠。然而,随着工程的推进,韩国的“疲秦”之计逐渐败露。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和愤怒。他们认为,各国来秦国的客卿大多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于是,他们纷纷向秦王嬴政进谏,要求驱逐一切外来客卿。

从政治背景来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人才流动频繁。秦国一直以来都重视招揽各国人才,商鞅、张仪、范雎等都是外来的贤才,他们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秦国的强大,一些宗室大臣担心外来客卿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他们认为,客卿们在秦国担任重要官职,掌握着大量的权力和资源,可能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对秦国的宗室贵族构成威胁。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驱逐客卿,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从内部原因来看,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一方面,秦国需要不断地扩充军队,进行战争,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另一方面,秦国还需要加强内部治理,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认为,驱逐客卿可以减少秦国的内部矛盾和纷争,集中力量进行统一战争。

韩国“疲秦”之计的败露只是一个契机,秦国下达逐客令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宗室大臣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及秦国在统一进程中面临的政治和内部压力。这一命令的下达,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2.《谏逐客书》的内容与逻辑

在秦国下达逐客令后,李斯为了说服秦王嬴政收回成命,写下了着名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开篇点明主旨,“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接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接着,李斯回顾历史,列举了秦国四位君主因重用客卿而使国家强大的事例。秦穆公“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这五位客卿帮助秦穆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昭王得到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通过这些历史事实,李斯得出结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有力地反驳了“客卿有害”的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李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指出,如果这四位君主“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那么秦国就不会有“富利之实”和“强大之名”。这种对比突出了客卿对秦国发展的重要性。

然后,李斯从现实角度出发,列举了秦王所喜爱的珍宝、音乐、美女等,这些东西大多不是秦国本土所产,但秦王却爱不释手。他质问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通过这种类比,说明秦王在用人方面的做法是不合理的,逐客是重物轻人,不利于秦国统一天下。

最后,李斯强调了逐客的危害。他认为,逐客会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这将导致秦国“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最终使秦国陷入危险的境地。

《谏逐客书》的论证逻辑十分严密。先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再从现实角度进行类比,指出秦王逐客的不合理;最后阐述逐客的危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说服技巧上,李斯善于运用举例、对比、类比等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他言辞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秦王嬴政认识到逐客的错误,最终取消了逐客令。

3.秦王的决策与影响

秦王嬴政在收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直致力于统一六国的大业,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然而,韩国“疲秦”之计的败露,让他对各国客卿产生了疑虑,在宗室大臣的进谏下,才下达了逐客令。

李斯的《谏逐客书》言辞恳切,逻辑严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客卿对秦国的重要贡献以及逐客的危害。嬴政反复阅读这篇文章,被李斯的观点所打动。他意识到,逐客令的下达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使秦国失去大量的人才,从而影响统一大业的进程。

经过深思熟虑,嬴政果断地做出了决策,取消了逐客令。他不仅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还对他更加重用,将其提拔为廷尉。这一决策体现了嬴政作为君主的英明和果断,他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取消逐客令对秦国的统一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它为秦国保留了大量的人才。各国客卿在秦国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为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李斯在后来的统一进程中,为嬴政出谋划策,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和政策,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取消逐客令向天下展示了秦国广纳贤才的胸怀和决心。这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到秦国,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各国的有识之士纷纷投奔秦国,使得秦国成为了当时人才汇聚的中心。

最后,取消逐客令有利于秦国稳定内部局势,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逐客令的下达曾引起了客卿们的恐慌和不满,取消逐客令消除了他们的顾虑,使他们能够安心为秦国效力。同时,这也缓和了秦国宗室大臣与客卿之间的矛盾,使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固。

秦王嬴政取消逐客令的决策是明智之举,它为秦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众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五、治国理政:制度建设与文化统一

1.政治制度:郡县制的推行

在秦朝建立初期,政治制度的选择成为了决定国家未来走向的关键问题。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这一决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历史经验来看,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虽然在初期巩固了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天下大乱。李斯认识到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郡县制则可以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避免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

从现实需求来看,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需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统治。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容易形成独立王国,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对中央负责,能够有效地贯彻中央的政策和法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推行郡县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在郡县制下,中央政府能够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地方官员的任免、考核等都由中央决定,这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郡县制还提高了行政效率。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避免了分封制下诸侯之间的权力争夺和相互推诿,使得行政决策能够更加迅速地得到执行。

郡县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方面,郡县制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它为后世历代王朝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借鉴,使得中国能够长期保持统一和稳定。在经济方面,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打破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在文化方面,郡县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各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李斯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这一决策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文化统一:书同文与焚书坑儒

秦朝统一六国后,面临着文化差异巨大的难题,不同地区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这严重阻碍了国家政令的传达和文化的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斯提出了“书同文”的重要举措。

李斯深知文字统一对于国家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性。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对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创造了小篆体。为了推广小篆,李斯亲自撰写了《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同时,政府还在各地设立学校,派遣官员教授小篆,要求各级官府的文书、公告等都必须使用统一的文字。在实施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六国旧民对新文字的不适应和抵触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使用。“书同文”的举措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加顺畅地沟通和交流,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它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经典文献能够更准确地保存和流传下来。

然而,在文化统一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焚书坑儒”这一备受争议的事件。其背景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方士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他们主张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反对郡县制,认为秦朝的统治不符合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些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秦朝的统治秩序造成了威胁。

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再次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李斯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认为这些儒生以古非今,扰乱民心,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会影响国家的稳定。于是,他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除了秦国的史书、医药、占卜、种树等书籍外,其他各国的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等儒家经典一律烧毁。这一举措旨在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大量文化典籍的焚毁,给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坑儒”事件则发生在焚书后的第二年。一些方士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但始终没有结果。他们害怕受到惩罚,便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暴政,并纷纷逃亡。秦始皇得知后非常愤怒,下令追查这些方士的下落。在追查过程中,一些儒生也被牵连进来。最终,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和方士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事件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从积极方面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秦朝的思想统一和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六国刚刚统一,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这种强硬的手段可以迅速消除分歧,巩固统治。然而,这一事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文化典籍的焚毁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失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坑儒”事件也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加剧了社会矛盾,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不利影响。

“书同文”和“焚书坑儒”是秦朝文化统一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举措。“书同文”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焚书坑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这两个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经济举措: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宝贝今天可不可以不带小雨伞小说第四十九张

出羣

在末世靠屁股苟活双男主免费阅读

庚申大雪

外出佩戴小玩具坐地铁的背景故事

雪中小梅花

一泻千里金银花露原文阅读

无处安放的三心二意

公用炉鼎小说

是名为心

老婆太无敌,惊得系统连连升级

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