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刘裕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刘裕,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裕:寒门崛起的南朝传奇帝王
一、刘裕的时代背景
1.东晋末年的政治格局
东晋末年,政治格局呈现出复杂而动荡的态势,士族与皇权的斗争、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以及政治腐败现象相互交织,严重削弱了东晋朝廷的统治。
士族与皇权的斗争贯穿东晋始终,到了末年愈发激烈。东晋政权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士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拥有极大的权力。以王、谢、桓、庾等为代表的世家大族,长期把持着朝廷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不仅掌控着地方军政大权,还在朝廷中左右着皇权的行使。例如,琅琊王氏在东晋初期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势力之盛。皇权在士族的压制下,时常处于弱势地位。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与士族进行周旋和斗争。然而,由于士族根基深厚,势力盘根错节,皇权往往难以与之抗衡。这种斗争导致了朝廷内部的政治不稳定,各方势力相互倾轧,削弱了东晋政权的凝聚力和统治力。
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也是东晋末年政治格局的一个显着特点。在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中,一些地方官员和豪强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他们拥兵自重,不听从朝廷的号令,甚至与朝廷分庭抗礼。例如,桓玄占据荆州,凭借当地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的军事力量,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他野心勃勃,企图篡夺皇位,最终于403年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国号楚。虽然桓玄的政权很快被推翻,但地方割据势力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威胁着东晋朝廷的统治。
政治腐败现象在东晋末年也十分严重。朝廷官员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导致官场黑暗,政治生态恶化。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他们对百姓横征暴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政治腐败也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士兵们的待遇低下,士气低落,难以有效地抵御外敌的入侵。
东晋末年的政治格局是士族与皇权斗争、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和政治腐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而动荡的政治局面,为刘裕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也为东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2.社会经济状况
东晋末年,社会经济状况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成为突出问题,不过商业和手工业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土地兼并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一大顽疾。世家大族凭借其政治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疯狂地兼并土地。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如强买、霸占等,将大量的农田集中到自己手中。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拥有广袤的田庄和众多的佃客。这些田庄规模宏大,不仅包括肥沃的耕地,还涵盖了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他们不得不依附于世家大族,忍受着高额的地租剥削,生活陷入了困境。
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世家大族的田庄中劳作,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他们不仅要缴纳高额的地租,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和劳役。此外,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也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战争中,农民的家园被破坏,农田被荒废,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等,更是让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成为流民。流民的大量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尽管社会面临诸多问题,但商业和手工业在东晋末年仍有一定的发展。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集市,商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粮食等。一些城市如建康、会稽等,成为了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交易。同时,手工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纺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行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江南地区的丝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高品质而闻名于世,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制瓷业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生产出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如青瓷、白瓷等。
东晋末年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并存。这种复杂的经济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为刘裕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挑战和机遇。
3.文化思潮氛围
东晋末年,文化思潮呈现出多元且活跃的态势,玄学与佛教的流行尤为显着,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有一定发展。
玄学在东晋时期达到鼎盛,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探讨宇宙、人生和社会等诸多问题。玄学家们崇尚清谈,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这种思潮在士族阶层中广泛传播,成为他们彰显身份和学识的标志。玄学的流行,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对传统的儒家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它促进了哲学思辨的发展,培养了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过度的清谈也导致了一些人脱离实际,不务正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佛教在东晋末年也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随着西域高僧的东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佛教的教义逐渐深入人心。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和慈悲为怀,为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提供了精神寄托。许多人纷纷皈依佛教,修建寺庙,供养僧人。佛教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对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佛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为中国的艺术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在文学艺术方面,东晋末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诗歌创作依然是文学的主流,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兴起,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书圣”之作,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绘画艺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而着称,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晋末年的文化思潮氛围是多元而丰富的,玄学和佛教的流行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种文化氛围为刘裕所处的时代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刘裕的早年经历
1.贫寒出身与成长环境
刘裕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到他这一代时,家族早已家道中落,陷入了贫困的境地。他的祖籍在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家族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不过,学者祝总斌将刘裕的门第归于江左的“低级士族”,陈寅恪则认为是“次等士族”。
晋哀帝兴宁元年三月十七日夜间,刘裕出生了。然而,这个新生命的降临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喜悦,反而让本就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他的母亲在分娩后患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甚至一度打算抛弃他。就在刘裕命悬一线之时,刘怀敬之母伸出了援手,将他养育长大,刘裕才得以存活下来。
在成长过程中,刘裕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家庭的贫困使他早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居住的房屋简陋破旧,难以遮风挡雨;日常饮食粗陋匮乏,常常食不果腹。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刘裕并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长大后的刘裕,“雄杰有大度”,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拘小节。他侍奉继母萧文寿以孝顺闻名,展现出了良好的品德和家庭责任感。然而,早年过于贫寒的家境,让他不得不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也让他更加了解民间的疾苦。
尽管生活困苦,但刘裕心中始终怀揣着远大的抱负。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贡献。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刘裕的贫寒出身并没有成为他前进的阻碍,反而成为了他不断奋斗的动力。他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
2.早年谋生与社会评价
为了维持生计,刘裕早年尝试过多种谋生方式。砍柴是他常做的活计之一,他常常天不亮就起身,扛着斧头走进深山。山林中荆棘丛生、道路崎岖,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健壮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砍伐了一捆又一捆的柴木。之后,他将柴木背到集市上售卖,微薄的收入仅够勉强维持生活。
种地也是刘裕重要的谋生手段。他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春种秋收,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无论是炎炎烈日下的除草,还是寒风凛冽中的施肥,他都不曾有过丝毫懈怠。然而,由于土地肥力有限,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收成往往不尽如人意,但他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努力从中获取生存的希望。
卖草鞋同样是刘裕的谋生途径。他精心挑选材料,用心编织每一双草鞋。从搓绳到编底,再到缝帮,每一道工序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做好的草鞋,他便拿到集市上叫卖。尽管他的草鞋质量上乘,但由于缺乏资金和人脉,生意并不十分红火。
然而,刘裕的人生并非只有艰辛的劳作。他也曾因赌博而陷入困境。他曾参与樗蒲这种赌博活动,结果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欠下了不少债务。此事在乡里传开后,他遭到了众人的鄙夷和唾弃。大家都认为他不务正业,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对他的态度也变得冷漠和轻蔑。
但并非所有人都对刘裕持否定态度。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谧独具慧眼,对刘裕颇为赏识。王谧看出刘裕虽然出身贫寒,且有过赌博的不良记录,但他身上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潜力。王谧曾对刘裕说:“你应当会成为一代英雄。”这句鼓励的话,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刘裕前行的道路,让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
3.投身北府军的契机
东晋时期,为应对频繁的战事和外部威胁,朝廷实行了一系列征兵政策。其中,招募流民和地方豪强的私兵是重要的兵源补充方式。北府军作为东晋的精锐部队,在当时的军事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兵员主要来自北方流民中的骁勇之士。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 年),五斗米道道士孙恩在会稽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这场起义来势汹汹,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东晋朝廷的统治。晋廷急忙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
此时,刘裕已从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或许是由于孙无终的荐举,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十二月,刘牢之率部抵达吴地,派刘裕领数十人侦察义军的动向。不料,刘裕等人遭遇数千义军。在随从战死大半的情况下,刘裕仍手舞长刀,酣战不止。后来,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及骑兵主力相继前来,起义军溃退,刘裕乘胜收复山阴,孙恩逃回海上。此次战斗,刘裕凭借勇猛和果敢崭露头角,也正式开启了他在北府军中的辉煌征程。
三、军事崛起之路
1.镇压孙恩起义
自投身北府军后,刘裕迎来了展现军事才能的绝佳契机——镇压孙恩起义。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战斗中,他凭借勇猛无畏的作战风格和卓越的军事智慧,多次击败起义军,逐渐崭露头角。
隆安三年(399 年)十二月,刘裕领数十人侦察起义军动向时,遭遇几千名起义军。双方力量悬殊,随从战死大半,但刘裕毫不畏惧,手持长刀,奋勇杀敌。他的勇猛震慑了起义军,使其不敢轻易靠近。在这危急时刻,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及其所率领的骑兵主力及时赶到,与刘裕内外夹击,成功击退起义军,并乘胜收复山阴。此役,刘裕以少敌多,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能力,初露锋芒。
隆安四年(400 年)五月,孙恩攻占会稽郡,并杀害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再次东征,孙恩不敌败退。刘牢之驻守上虞,派遣刘裕在句章城驻守。句章城矮小,士兵又不到数百名,但刘裕毫不退缩。他常常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每战都冲锋在前。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多次成功击退起义军的进攻。当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唯有刘裕法令明整,所到之处,百姓无不亲赖。他不仅作战勇猛,还善于安抚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隆安五年(401 年)春,孙恩多次攻打句章城均未成功,随后转攻海盐县。刘裕放弃句章城进行追击,在海盐县城旧址筑起城池。起义军连日攻城,城内兵力空虚。刘裕见状,挑选几百人组成敢死队,让他们脱掉盔甲,手持短兵器,击鼓呐喊冲出城。起义军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慑,士气大丧,丢盔卸甲逃散,大帅姚盛被斩。然而,刘裕深知双方兵力悬殊,于是假装弃城而逃,诱使起义军蜂拥进城。他趁其懈怠,发兵伏击,大败义军。此役,刘裕巧妙运用计谋,以少胜多,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
同年六月,孙恩带领十几万人马准备突袭丹徒。刘裕日夜兼程赶路,与起义军同时抵达。当时,起义军和北府军众寡悬殊,又加上长途急行军十分疲惫,而丹徒守军又无斗志。但刘裕毫不畏惧,果断带兵出击。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与起义军展开殊死搏斗。在他的激励下,士兵们奋勇杀敌,大败孙恩。孙恩虽兵多将广,但仍企图进攻京城,因其战船高大且遭遇风暴,十天后才到达白石。后得知刘牢之已撤回京师且朝廷已有防备,就转而进攻郁洲。
八月,刘裕追击孙恩至郁洲,再次将其击败。十一月,刘裕在海盐再次战胜孙恩。此后他三战皆胜,俘虏上万起义军,起义军因饥饿、疾病等原因死去大半,从浃口撤至临海。最终,孙恩畏惧被擒,在临海投海而死。
在镇压孙恩起义的过程中,刘裕凭借着勇猛的作战风格、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多次击败起义军,为东晋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东晋末年一位备受瞩目的军事将领。
2.平定桓玄之乱
孙恩起义极大地消耗了东晋朝廷的兵力,致使京城防卫空虚,这给了野心勃勃的桓玄可乘之机。桓玄出身桓氏家族,凭借家族的势力和自身的权谋,逐渐掌控了荆州等地的军政大权。元兴元年(402 年),司马元显带兵攻打桓玄,刘裕协助刘牢之抵御。然而,刘牢之未听刘裕劝阻,派儿子与桓玄讲和。桓玄攻占京师后,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实则夺其兵权。刘牢之想拉刘裕一起起义,刘裕拒绝,他深知此时桓玄势力正盛,贸然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
桓玄掌权后,野心进一步膨胀。元兴二年(403 年),他逼迫晋安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楚。桓玄称帝后,意图瓦解北府兵,剿杀北府兵旧将。刘裕审时度势,暂时投靠桓玄以保存实力、韬光养晦。因刘裕屡立战功且在北府旧部中颇具声望,桓玄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桓玄的堂兄桓谦曾问刘裕对桓玄称帝的看法,刘裕假意奉承,称桓玄功德盖世,晋室早已失去民心,称帝乃是顺应天意。桓玄因此对刘裕放松了警惕。
但刘裕暗中与北府兵残余兵将取得联络,等待时机反攻桓玄。元兴三年(404 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借口,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他们歼灭了桓楚在京口的兵力,杀死桓修。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传布檄文至四方,各地纷纷响应。
桓玄得知刘裕起义的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忙派猛将吴甫之、皇甫敷抵御。三月,刘裕与吴甫之在江乘遭遇。吴甫之是桓玄的得力战将,勇冠三军。但刘裕毫不畏惧,手持长刀,冲入敌阵,左砍右杀,如入无人之境。他的勇猛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众人奋勇杀敌,一举斩杀吴甫之。随后,刘裕又在罗落桥与皇甫敷相遇。皇甫敷率数千人将刘裕团团围住,但刘裕临危不惧,奋力拼杀。在战斗中,刘裕被敌军重重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时,刘裕的援军赶到,里应外合,击败敌军,斩杀皇甫敷。
接着,刘裕乘胜进军,直逼覆舟山。桓玄派桓谦、卞范之率领大军在覆舟山抵抗。此时,刘裕的军队人数较少,但士气高昂。刘裕采用疑兵之计,让士兵们在山上多插旗帜,迷惑敌军。桓谦等人以为刘裕的军队人数众多,心生怯意。刘裕趁机率领士兵们奋勇冲锋,喊杀声震天动地。桓谦的军队顿时大乱,纷纷溃逃。刘裕乘胜追击,攻入建康城。桓玄见大势已去,带着晋安帝仓皇出逃。
晋安帝在江陵复位,但桓氏势力仍盘踞在荆州并反攻江陵。直至义熙元年(405 年),晋军才成功收复江陵,驱逐了当地桓氏势力,迎安帝返回建康。至此,桓玄之乱被彻底平定,刘裕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成为东晋朝廷的中流砥柱,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3.统一南方的征程
平定桓玄之乱后,刘裕并未停下统一南方的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各个割据势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逐一消灭对手,为南方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义熙五年(409 年),刘裕决定北伐南燕。南燕主慕容超不断侵扰东晋边境,掳掠百姓,给边境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刘裕认为时机已到,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他采用了奇袭战术,率领军队越过天险大岘山。当军队成功越过这一险要之地后,刘裕信心大增,他深知此时士兵们有了必死的决心,且当地田野里的粮食也可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南燕军队没想到晋军会如此迅速地越过天险,顿时陷入慌乱。刘裕指挥军队迅速推进,先后攻克临胊等重要城池,随后将南燕都城广固城团团围住。在围城期间,刘裕一方面加强军事进攻,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安抚百姓,争取民心,同时就地取粮,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问题。慕容超向当时的强国后秦求救,但后秦的援军被刘裕部署的军队成功击退。最终,在义熙六年(410 年),刘裕攻破广固城,南燕灭亡。
然而,就在刘裕北伐南燕之时,盘踞岭南和番禺的卢循趁机派兵攻击江州。卢循是孙恩起义的余部,在岭南地区发展势力,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他趁东晋后方空虚,率领军队沿赣江北上,直逼建康。刘裕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反应。他一方面派遣水军袭取番禺,切断卢循的后路;另一方面率领主力部队迅速回师,正面攻打卢循。在东晋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卢循的军队逐渐陷入困境。双方在长江沿线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刘裕凭借出色的指挥和军队的顽强作战,最终击败了卢循。卢循率领残部逃亡,后在交州被当地守军击败,投水而死。
义熙八年(412 年),刘裕将目标指向了占据荆州和豫州的刘毅。刘毅也是东晋的一位重要将领,在平定桓玄之乱中曾与刘裕并肩作战,但后来逐渐与刘裕产生矛盾,企图割据一方,与刘裕分庭抗礼。刘裕决定先发制人,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刘毅。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表面上做出进攻其他方向的假象,实则暗中调集军队向荆州进发。当刘毅还未反应过来时,刘裕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刘毅战败,最终缢死于牛牧佛寺。
同年,刘裕派朱龄石攻打谯蜀。谯蜀是由谯纵在蜀地建立的割据政权,占据着益州等地。在战前,刘裕仔细分析了谯蜀的防御策略。他判断谯蜀可能会将重兵集中在涪城和黄虎等地,于是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以大军从外水进攻成都,同时派出疑兵从内水佯攻。朱龄石按照刘裕的部署,率领军队迅速出击。谯蜀的军队果然被刘裕的疑兵所迷惑,将主力调往内水。朱龄石趁机率领大军从外水直逼成都,最终成功灭掉谯蜀,占领蜀地。
义熙十一年(415 年),刘裕又对司马休之发动了进攻。司马休之是东晋宗室,在荆州地区拥有一定的势力。他对刘裕的专权不满,企图联合其他势力反抗刘裕。刘裕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司马休之。在战斗中,刘裕充分发挥军队的优势,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先后击败司马休之的军队。司马休之被迫逃往北方,投靠后秦。
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刘裕成功消灭了南燕、卢循、刘毅、谯蜀、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这不仅为东晋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也为他日后建立刘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北伐壮举
1.北伐的动因与准备
东晋末年,北方政权林立,对东晋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南燕、后秦等国时常侵扰东晋边境,掳掠百姓,抢夺财物,给边境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南燕主慕容超不断派兵南下,侵扰东晋的淮北地区,使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后秦则占据着关中、河南等地,与东晋接壤,其势力对东晋的西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外部威胁使得东晋朝廷不得不采取措施来保卫边境安全,北伐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对于刘裕而言,北伐也是他提高个人声誉和实现统一国家理想的重要途径。在平定桓玄之乱和统一南方的过程中,刘裕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成为了东晋朝廷的核心人物。然而,他深知要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提高在朝廷和百姓中的威望,就必须建立更大的功勋。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不仅可以实现国家的统一,还可以让他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因此,北伐成为了他实现个人抱负和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北伐的成功,刘裕进行了充分的战略部署和后方安排。在战略部署方面,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战术。在北伐南燕时,他采用了奇袭战术,率领军队越过天险大岘山,出其不意地攻击南燕军队。在北伐后秦时,他分兵多路,同时进攻,以分散后秦的兵力。他还注重情报收集,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等情况,为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后方安排方面,刘裕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任命了可靠的官员负责后方的政务和军事事务,确保后方的稳定。他还加强了对军队的后勤保障,筹集了大量的粮草、武器等物资,为北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还对后方的防御进行了部署,防止敌人趁机进攻。他留下了一部分军队驻守重要的城池和关隘,确保后方的安全。
刘裕北伐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威胁的因素,也有他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为了确保北伐的成功,他进行了充分的战略部署和后方安排,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第一次北伐南燕
义熙五年(409 年),南燕主慕容超不断侵扰东晋边境,掳掠百姓,这一挑衅行为成为刘裕第一次北伐南燕的直接导火索。刘裕果断决策,亲自率领大军踏上了北伐征程。
此次北伐,刘裕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越过天险大岘山。大岘山地势险要,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是南燕重要的天然屏障。南燕大臣公孙五楼建议慕容超扼守大岘山,坚壁清野,使晋军无法获取粮草补给,从而不战自退。然而,慕容超盲目自信,认为晋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且自己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无需坚守大岘山,决定放晋军进入,再以骑兵将其歼灭。
刘裕深知大岘山的重要性,但他对此次行军充满信心。他分析慕容超狂妄自大的性格,判断其不会在大岘山设防。于是,他率领军队毅然向大岘山进发。当军队成功越过这一险要之地后,刘裕如释重负,喜形于色。他对左右将士说:“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此时,士兵们看到田野里的粮食,士气大振,而南燕军队没想到晋军会如此顺利地越过天险,顿时陷入慌乱。
越过天险后,刘裕指挥军队迅速推进,目标直指临胊。临胊是南燕都城广固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慕容超派公孙五楼等将领率领大军驻守临胊。刘裕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先派骑兵在前方侦察,摸清敌军的部署情况。然后,他指挥步兵和战车相互配合,向临胊发起猛烈攻击。在战斗中,刘裕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晋军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攻克临胊。
攻克临胊后,刘裕乘胜追击,将南燕都城广固城团团围住。慕容超退守广固城,企图凭借坚固的城墙进行抵抗。刘裕深知攻城不易,于是采取了围城打援的策略。他一方面加强对广固城的军事进攻,组织士兵挖掘地道,搭建云梯,不断发起攻击;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安抚百姓,争取民心,同时就地取粮,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问题。慕容超向当时的强国后秦求救,但后秦的援军被刘裕部署的军队成功击退。
在围城期间,广固城内的南燕军队逐渐陷入困境。粮食短缺,士气低落,士兵们纷纷逃亡。义熙六年(410 年),刘裕下令发起总攻。晋军士气高昂,奋勇攻城。最终,广固城被攻破,南燕灭亡,慕容超被俘,后被押解至建康处决。
第一次北伐南燕,刘裕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和精妙的战术运用,成功越过天险,攻克临胊,围困并最终攻破广固城,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此次北伐的胜利,不仅扩大了东晋的疆域,也极大地提高了刘裕的威望和声誉。
3.第二次北伐后秦
义熙十二年(416 年),后秦皇帝姚兴薨逝,其子姚泓嗣位。然而,后秦内部叛乱纷起,兄弟相杀,关中地区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局势为刘裕提供了绝佳的北伐契机,他决定再次挥师北上,征讨后秦。
此次北伐,刘裕进行了精心的战略部署,分兵四路同时进军。九月,刘裕亲率大军抵达彭城。王镇恶、檀道济所率军队作为先锋,进击迅猛,十月便攻入洛阳。与此同时,其他几路军队也进展顺利,迅速推进到后秦境内。
在进军过程中,刘裕的军队遭遇了北魏的干扰。北魏派遣重骑兵在黄河北岸阻拦晋军,企图阻止其西进。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刘裕巧妙地运用了“却月阵”。他先派遣丁旿率领七百士兵和一百辆战车登上黄河北岸,在距离河岸百余步的地方布置了一个弧形的阵地,两头抱河,形似新月。每辆战车上安排七名士兵,手持大弩。北魏军队见晋军兵力不多,便发起进攻。当北魏骑兵逼近时,晋军士兵万弩齐发,但仍难以阻挡北魏骑兵的攻势。此时,刘裕早已安排好的朱超石率领两千士兵携带大弩和千余张槊登上阵地。他们将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敲击,使其威力大增,一槊就能贯穿数名北魏骑兵。北魏军队顿时大乱,纷纷溃败。“却月阵”的成功运用,有效地抵御了北魏的干扰,为晋军的西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义熙十三年(417 年),王镇恶率领的军队冲破潼关防线,直逼长安。潼关是后秦的重要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王镇恶采用了奇袭战术,率领军队绕过潼关正面,从侧面的小道迂回前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潼关后方。后秦军队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王镇恶乘胜追击,迅速向长安推进。
与此同时,刘裕率领的主力军队也在不断向长安逼近。后秦皇帝姚泓见大势已去,率领群臣出城归降。至此,后秦灭亡,晋军成功攻克长安。刘裕率领晋军进入长安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局势。他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同时对后秦的皇室和官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第二次北伐后秦,刘裕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精妙的战略部署,成功地利用后秦内乱的机会,分兵多路进军,突破了北魏的干扰,运用“却月阵”击败了北魏骑兵,最终攻克长安,灭亡了后秦。此次北伐的胜利,使东晋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也极大地提高了刘裕的威望和声誉。然而,由于留守建康的军需大臣刘穆之病逝,刘裕担心后方出现变故,不得不放弃关中,急忙南返,使得此次北伐的成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巩固。
4.北伐功亏一篑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