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元璋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朱元璋,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明太祖朱元璋:从草莽乞丐到开国帝王的传奇人生
一、朱元璋的早年经历
1.贫苦出身
明太祖朱元璋于1328年10月21日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家族祖籍为金陵之句容,地属通德乡朱家巷,几代人皆以务农为生。朱元璋之父朱世珍,连同祖父、曾祖父等数辈人,皆是拖欠税款的农户,为了生计,他们在淮河流域四处躲债,只为寻一处能勉强糊口的佃户之地。
在兄弟姐妹中,朱元璋是大难不死的幼子,除了大哥,其余孩子大多因家庭无力抚养,或被送人,或早早出嫁。由于家境贫寒,朱元璋自幼便无缘读书识字,小小年纪就开始为村里的地主放牛,以此帮衬家中生计。
童年的朱元璋每日都要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忍受着地主的责骂与剥削。微薄的报酬难以改善家庭的贫困状况,一家人常常食不果腹,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然而,正是这段艰苦的童年经历,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为他日后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2.亲人离世与出家为僧
1343年,濠州遭遇严重旱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次年春天,蝗灾和瘟疫接踵而至,整个地区陷入了一片死寂与恐慌之中。在这场灾难中,朱元璋的家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染病离世。家中顿时失去了顶梁柱,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他们悲痛欲绝,却连为亲人购置棺材的钱都没有,甚至找不到一块可以埋葬亲人的土地。
幸运的是,邻居刘继祖怜悯他们的遭遇,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只好找来几件破衣服,将父母的尸体简单包裹,草草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面对如此绝境,为了生存下去,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想起了皇觉寺,于是决定投奔寺里的高彬和尚。在寺中,他剃度为僧,成为了一名小行童。从此,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等杂活便成了他每日的主要任务。即便如此,他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但为了有一口饭吃,他只能默默忍受。
然而,当地的饥荒愈发严重,寺里也难以维持生计,得不到足够的施舍。无奈之下,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此时,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了五十天行童,便不得不离开寺院,开始了托钵流浪的生活。这段经历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也让他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云游四方
离开皇觉寺后,朱元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云游化缘生涯。他一路向南,先是来到了合肥,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与濠州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看到了商贾云集的街道,听到了南腔北调的方言,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随后,朱元璋折向西进入河南,先后到了固始、信阳等地。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他在这里接触到了古老的中原文化,了解到了许多历史典故和传说。同时,他也看到了百姓在元朝统治下的苦难生活,这让他对元朝的腐败和残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着,朱元璋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然后东经鹿邑、亳州,最终于1348年回到了皇觉寺。在这三年的流浪生活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他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在困境中生存下去。
这段云游经历对朱元璋的性格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不屈不挠。同时,他也变得更加残忍、猜忌,对权力和财富有着强烈的渴望。
在云游过程中,朱元璋接触到了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以及北方白莲教的宣传。这些思想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元朝统治的种子,让他意识到只有推翻元朝的统治,才能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云游四方的经历不仅让朱元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这些宝贵的财富为他日后领导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反元斗争与崛起之路
1.加入红巾军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压迫严重。蒙古统治者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汉人、南人处于社会底层,遭受着沉重的赋役和剥削。同时,灾荒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至正十一年(1351 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各地纷纷响应。
此时,回到皇觉寺的朱元璋,虽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但天下大乱的局势让他的生活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信中描绘了义军的壮大和反抗元朝统治的决心,让朱元璋心动不已。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朱元璋陷入了绝境。留在寺里,等待他的将是被元朝官府抓捕的命运;而投奔义军,虽然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或许也是一条生路。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朱元璋最终决定冒险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至正十二年(1352 年),25 岁的朱元璋毅然踏上了起义之路。他深知,这一步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更是为了改变天下百姓的命运。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反元斗争。
2.崭露头角与娶妻更名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很快便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他作战勇敢,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敌人的刀枪剑戟。同时,他机智灵活,善于观察战场形势,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在一次与元军的战斗中,朱元璋所在的部队陷入了困境,敌人的攻势异常猛烈,战友们纷纷受伤倒下。然而,朱元璋并没有退缩,他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带领一小队士兵绕到敌人后方,发起突然袭击,成功打乱了敌人的阵脚,为部队赢得了转机。
此外,朱元璋还粗通文墨,这在当时的军队中是非常难得的。他能够准确地传达上级的命令,也能清晰地向上级汇报战斗情况。他处事得当,对待战友友善真诚,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因此,他在部队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很快便得到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
郭子兴对朱元璋的表现也十分赏识,不久便把他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从此,朱元璋有了更多接触高层决策的机会,他的才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决定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温柔善良,知书达理,与朱元璋十分般配。婚后,两人相互扶持,感情深厚。
在郭子兴的建议下,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这个新名字寓意着他将有一番新的作为,也象征着他从此踏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朱元璋更名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在反元斗争中闯出一片天地。
3.义军分裂与自立门户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严重的派系斗争。郭子兴一派与孙德崖及其他三个元帅一派矛盾重重,双方时常明争暗斗,互不相让。这种内部的分裂和矛盾,严重影响了红巾军的团结和战斗力。
至正十二年(1352 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来到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他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然而,这次事件使得两派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怨更深。
朱元璋目睹了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的丑态,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巾军难以成就大业。他意识到,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的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 年)六月中旬,朱元璋毅然决定回乡募兵。
朱元璋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以及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他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很快,朱元璋就募得士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后,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但朱元璋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都没出濠州城,只知争权夺利,毫无进取之心,便决定再次离开。
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他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这些新加入的力量,为朱元璋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他朝着开创自己的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统一江南的征程
1.战略决策与势力扩张
至正十七年(1357 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徽州后,经邓愈推荐,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建议。此建议意在让朱元璋巩固根据地防守,储备充足的粮草,避免过早称王而树敌过多。朱元璋深以为然,将其作为自己发展势力的重要战略方针。
在“高筑墙”方面,朱元璋加强了根据地的城防建设,修缮和加固城墙,提高防御能力。同时,他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纪律,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广积粮”上,朱元璋积极推行屯田制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粮食储备和运输,保证军队和百姓的粮食供应。
“缓称王”则让朱元璋避免了成为元朝和其他反元势力的主要攻击目标。在其他势力纷纷称王称帝时,朱元璋保持低调,暗中积蓄力量。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朱元璋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至正十六年(1356 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此后,他陆续攻占镇江、广德、宁国等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扩张过程中,朱元璋与其他反元势力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他与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时常发生冲突,但也会根据形势与他们进行短暂的联合。朱元璋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与陈友谅的决战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扩张,他与占据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陈友谅本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杀主自立,建立汉国,势力强大,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吞并朱元璋的势力。
至正二十年(1360 年),陈友谅率水军顺江而下,直逼应天。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计策,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旧交情,诱使陈友谅孤军深入。陈友谅果然中计,在龙湾遭到朱元璋伏兵的袭击,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江州。此役,朱元璋以少胜多,不仅保卫了应天,还缴获了大量战船和物资,增强了自身实力。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张士诚派军围攻安丰,小明王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陈友谅趁机率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倾巢而出,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守将朱文正坚守城池,顽强抵抗,陈友谅久攻不下,双方陷入僵持。
朱元璋得知洪都被围后,迅速率领二十万大军回师救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战役初期,陈友谅凭借战船高大、数量众多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主动。他的巨舰首尾相连,绵延数十里,气势逼人。朱元璋的战船相对较小,但他充分发挥小船灵活机动的特点,采用火攻战术。他挑选了一批敢死队员,驾驶装满火药和芦苇的小船,趁着风势冲向陈友谅的舰队。刹那间,火光冲天,陈友谅的战船纷纷起火燃烧,士兵们死伤无数。
在战斗中,朱元璋亲临前线指挥,激励士气。而陈友谅则在指挥作战时,被流箭射中眼睛,不治身亡。陈友谅一死,汉军顿时大乱,纷纷投降。朱元璋乘胜追击,彻底击败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朱元璋方面,战略决策正确,善于用人,将士们士气高昂;而陈友谅则刚愎自用,内部矛盾重重,战略上也出现了失误。
这场战役对朱元璋统一江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扫除了统一江南的最大障碍,势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此后,他得以集中精力对付张士诚等其他势力,为最终建立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消灭张士诚与方国珍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张士诚身上。张士诚占据着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东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是江南地区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十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开始了对张士诚的全面进攻。他采取了“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其羽翼,然后转取浙西”的战略方针。首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率领军队进攻张士诚在淮东的据点,先后攻克了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切断了张士诚与北方的联系。
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八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为了减少攻城的伤亡,朱元璋采用了“锁城法”,在平江周围筑起长墙,将其团团围住,断绝城内的粮草供应。同时,朱元璋还在城外架起木塔,居高临下观察城内的动静,并使用襄阳炮不断轰击城内。
在朱元璋的围困下,平江城内的粮食逐渐耗尽,士兵和百姓陷入了绝境。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自缢身亡。至此,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
在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盘踞在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占据着庆元(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等地,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等将领率领水军进攻方国珍。面对朱元璋的强大攻势,方国珍自知无力抵抗,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十二月率部投降。
随着张士诚和方国珍势力的消灭,朱元璋基本统一了江南地区。这为他进一步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全国性的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大明与登基称帝
1.北伐中原与推翻元朝
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北方,意图推翻元朝统治,实现全国统一。此时的元朝,政治腐败不堪,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不断,元朝统治摇摇欲坠。
朱元璋深知北伐中原并非易事,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战略。他摒弃了直捣元都的冒险策略,而是采用“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的战略方针。这一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旨在逐步削弱元朝的势力,最终实现对大都的包围。
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率领军队按照既定战略,首先向山东进军。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元朝守军纷纷投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山东全境便被平定,元朝的屏蔽被成功撤除。
随后,徐达、常遇春挥师河南。在洛水之北,他们与元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常遇春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猛无比,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元军,占领了河南。至此,元朝的羽翼被斩断。
接着,明军迅速攻占潼关,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将元朝的势力阻挡在关中之外。此时,大都已完全暴露在明军的攻击之下。
洪武元年(1368 年)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沿运河北上,直逼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于七月二十八日夜,率领后妃、太子等弃城出逃,北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顺利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朱元璋制定的北伐战略高瞻远瞩,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指挥有方,士兵们英勇善战,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北伐的成功。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为明朝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登基称帝与国号确立
洪武元年(1368 年)正月初四,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一片喜庆热闹景象,朱元璋在此举行了隆重的登基称帝仪式。
登基当日,应天城张灯结彩,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早早来到指定位置等候。朱元璋在众人簇拥下,前往南郊祭天。在庄严的仪式中,他宣读祝文,昭告上天自己顺应天命,将登基称帝,拯救万民于水火。祭天完毕,朱元璋返回应天城,于奉天殿登上皇帝宝座,接受百官朝贺。此时,鼓乐齐鸣,山呼万岁之声响彻天际,标志着大明王朝正式诞生。
关于国号“大明”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大明”与明教有关。元末农民起义中,明教广泛传播“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思想,朱元璋早期接触过明教,且其势力发展过程中也借助了明教的影响力,“大明”寓意着光明和正义,象征着新王朝将给百姓带来希望和福祉。另一种说法是,“明”拆开为日和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月代表着光明、吉祥,寓意着新王朝如同日月般光辉永恒,普照大地。无论哪种说法,“大明”这一国号都承载着朱元璋对新王朝的美好期许,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3.初期的政治建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深知巩固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
在中央机构设置方面,朱元璋对元朝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他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举措大大加强了皇权。同时,他设立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三司相互牵制,避免了地方权力的过度集中。
分封藩王也是朱元璋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赋予他们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权力。朱元璋认为,这样可以屏藩皇室,巩固明朝的统治。藩王们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军队,可以在必要时起兵勤王。然而,这一制度也为后来的藩王叛乱埋下了隐患。
制定法律是朱元璋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他命人制定了《大明律》,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典,涵盖了刑事、民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大明律》的制定,使得明朝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朱元璋还颁布了《大诰》,这是一部具有特别法性质的案例汇编,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宣传法律,警示臣民。
此外,朱元璋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他设立了都察院,作为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都察院的官员可以弹劾违法违纪的官员,对维护官场的清正廉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朱元璋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官员。
朱元璋在明朝初期的政治建设,通过设立中央机构、分封藩王、制定法律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洪武之治:治国理政的举措与成就
1.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强化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朱元璋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废除丞相制度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权力极大,在历史上时常出现丞相专权的情况,对皇权构成威胁。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借此机会废除丞相制度,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自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一改革使得皇帝能够更加直接地掌控国家政务,避免了丞相权力过大导致的政治不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