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扫荡中亚
比格多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3章 扫荡中亚,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比格多动,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明联邦东路军于大西洋海战中重创英国舰队、顺利登陆不列颠岛的同时,西路军的行动亦如雷霆般展开。西路军总司令由越国皇帝朱瞻壑担任,麾下集结越国、扬国、明国三个大国最精锐的兵力共计一百五十万陆军。
这支军队配备虞国以最新杂交技术培育的战马——其耐力、爆发力及适应性皆为当世顶尖,可在中亚荒漠与山地间持续奔袭。
十数万门各型火炮由特制车架拖拽,从臼炮到野战炮一应俱全,炮管经扬国精炼钢铁铸造,射程与精准度远超中亚诸部。士兵装备与东路军同等规格:燧发滑膛枪、高碳钢刺刀、防水弹药袋,辅以明国织锦护心甲,武装到了牙齿。
大军屯驻于开伯尔山口东侧的河谷地带。此处曾是历史上连接南亚与中亚的咽喉要道,是历史上雅利安人、波斯人、亚历山大大帝、马穆鲁克王朝、莫卧儿帝国入侵印度的必经之路,如今则成为大明联邦西路军西进的起点。
朱瞻壑立于山口南侧的高地,俯瞰着整装待发的阵列。军伍中,越国象兵的铜铃与扬国工匠调试火炮的敲击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油脂与火药的混合气味。他并未多言,只是向传令兵递出一卷标有红色箭头的巨幅地图——箭头直指西北方的君士坦丁堡。
随着朱瞻壑的指令传达,先锋司令也先率领二十万骑兵率先越过开伯尔山口关卡。这支先锋以虞国与越国的轻骑兵为主力,配备少量扬国火器营,机动性极强。他们面对的中亚地带,因当年朱高煦北伐的冲击,早已不复波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辉煌。
白羊王朝、黑羊王朝等政权崩溃后,区域内诸部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以部落为单位迁徙,尚未形成统一的统治力量。当西路军集结的消息传至中亚草原,各部落首领在恐慌中做出一致选择:向西迁徙。
在部落口口相传的记忆中,东方曾有“恶魔”率军横扫大陆,唯有一座名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抵挡住了攻势。这种模糊的历史认知,让君士坦丁堡成为中亚部落心中的“避难所”。
此前朱高煦北伐时,区域内的回回教势力已遭大规模清洗,部落民众对宗教信仰的忠诚度本就松动。
此刻为求活命,宗教隔阂被彻底抛诸脑后——无论是突厥语部落、波斯遗民还是其他族群,皆扶老携幼向西奔逃,甚至有首领宣称回回主已经不存在了,只有西方的上帝才能够拯救他们。数十万上百万的迁徙者汇成洪流,涌向地中海东岸的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皇帝约翰八世接到边境急报时,迁徙者的先头队伍已抵达小亚细亚半岛东部。与四分五裂的武洲不同,东罗马虽国力不复查士丁尼时代,但经过当年朱高煦霍霍之后,继承了大部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但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约翰八世兼具政治嗅觉与军事经验,他迅速判断出大明联邦西路军的战略意图:借道中亚,直指君士坦丁堡,进而控制地中海东部。
“收缩防线!”约翰八世在君士坦丁堡的大皇宫内下达核心指令,“将全国各地的物资尽数运回君士坦丁堡,焚毁无法转移的粮草与设施,不留给东方恶魔任何可以使用的东西。”
他调动全国精锐部队——包括瓦拉几亚雇佣骑兵、希腊重装步兵及威尼斯援助的火绳枪队,收编的奥斯曼军,总计约三八万兵力,全部收缩至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要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