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向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5章 容身,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姜向春,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小妾点头表示理解,略作沉思后又问:“官人,可曾见过姐姐?”

赵明诚神情微滞,答道:“倒是见过一面……”

小妾观察到他的异样,关切地问:“发生何事?莫非姐姐惹你不快?”

赵明诚不敢面对李清照,但在小妾面前并无顾虑,遂将那天会面的情况详细讲述。

小妾听罢,眸光闪烁,忽然掩面哭泣起来。

赵明诚吃了一惊,急忙将她拥入怀中,柔声问道:“出什么事了?可是有人欺负你?”

那侍女抬眸望向他,泪光闪烁,哽咽着说道:“老爷……听说夫人在您面前说了不该说的话,我心里实在不安,她是怎可这般待您!”

赵明诚勉强笑了笑,回应道:“你误会了,她并非有意冒犯。”

侍女急切地说:“常言道:夫为妻纲。

她竟敢质问您,实在不该。

这次我去,定要替您讨个公道,绝不能让您吃亏。”

赵明诚听后心中一暖,却又皱眉道:“她本就是这种性子,你何必与她争执?”

侍女含泪道:“老爷,您不会真的打算把她接回来吧?”

“这……”赵明诚沉吟不语,想起李清照当时的神情,心头便涌起烦忧。

他深知若将李清照带回,日后必定要面对无休止的冷脸相对。

侍女撒娇般说道:“老爷,她为了区区小事就给您脸色看,哪有半分贤妻的样子?那些盗匪何其猖獗,连朝廷大军都无法阻挡,老爷又怎能应付?”

“您才高八斗,肩负重任,与其枉送性命,不如保全自身,以图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

“她虽工于辞章,却不懂这些道理,只会一味责备您,真让我难以释怀。”

赵明诚闻言满心欢喜,感慨道:“还是你最了解我!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求死得其所。

我堂堂七尺男儿,怎会惧怕一时生死?”

“只是眼下国家多难,正是我尽忠报国之际,故而不得不如此。”

侍女点点头,继续说道:“要是夫人能想通就好了!让奴婢随行,也好开导她,让她知晓您的良苦用心。”

赵明诚气愤地打断:“和她还有什么好谈!我们结发多年,她竟不如你懂得我的心意,令我倍感失落。”

侍女抹去泪水,嘴角却浮现一抹笑意,口中又道:“老爷莫要动怒,相信夫人只是暂时糊涂,一旦明白过来,必然也会如我这般支持您。”

赵明诚道:“我知道你心地善良,无需为她说情。

去安排些酒菜来。”

小妾听后欢喜,转身离开。

她知道赵明诚心意已定,便不多言语。

望着她的背影,赵明诚叹息一声。

若李清照也能如此乖顺,他也不必这般苦恼。

那天在青州城外相逢,赵明诚一眼便知,往昔的平静日子不再。

最让他挂怀的是王师中的话,提到李清照常出入节度府,与徐悟锋交情匪浅。

即便赵明诚再宽容,也难以释怀。

他总觉得,身为自己的妻子,这般行为实在不妥。

朝廷正筹备西军平叛,西军一旦抵达,梁山贼寇必然溃散。

那时,李清照恐怕难逃责罚,甚至可能牵连自身。

赵明诚忆起徽宗盛怒的模样,不禁心生悔意。

“糟了,竟忽略了这一层!”

起初,他只担忧自身处境,未料及更深远的影响。

如今想来,倍感庆幸。

他好不容易重获官职,若因此事受阻,实难承受。

“此事须当面问个清楚。”

赵明诚决心查明 ** ,一旦证实,他将不得不有所行动。

……

五百太学生与三千工匠,虽人数众多,对赵宋而言却不算难题,短短数日便齐备。

徽宗虽奢侈,但太学管理有方,每年招收三千余人,最长学制可达八年。

此外,科举制度被废,人才皆从学校选拔,太学由此达到鼎盛。

由于太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官职数量有限,导致毕业生就业愈发艰难。

大部分太学生毕业后无法获得职位,尤其是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

许多人只能担任私塾先生、小吏或幕僚,甚至有些人彻底失业。

赵佶起初对此颇为不满,但冷静后认为,把这些学生送去梁山反而能为朝廷减负,免得他们整日空谈政事扰人心绪。

陈东出身贫苦,却因才华出众早早成名,性格豁达不屈。

他在太学求学已四年,直到靖康之乱仍未找到官职,这足以说明太学生就业困境。

陈东之所以敢于直言,一是出于对国家的热忱,二是为了积累声望以助未来仕途。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皇帝竟下令将他送往梁山,而且他在这五百人的名单中位列首位。

此消息令他无比沮丧,虽不至于绝望,但也对朝廷充满失望,觉得被背叛了。

与陈东同列的还有欧阳澈、李若水、徐揆、石茂良等太 ** 。

赵佶借此机会,将这批活跃分子尽数交由徐悟锋处置。

“好个赵宋朝廷,既不容我陈东,那便去梁山又如何?他日重返东京时,定让你们追悔莫及!”

陈东双目赤红,似有烈焰燃烧,他起身提笔饱蘸墨水,在墙上写下: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是张元投奔西夏前满怀愤慨所作的诗篇。

青溪洞源村村正方有常,是此地的一大祸患,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宋徽宗赵佶为修建艮岳,在江南设立苏杭应奉局,派遣朱勔等人前往东南各地,搜罗民间花石竹木及珍奇异宝。

青溪盛产竹木漆料,成为应奉局的重点掠夺区域。

朱勔在此大肆搜刮奇花异石,方有常则是他的得力助手。

当地百姓对方有常深恶痛绝,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方腊与梁山约定,计划在腊月起兵 ** ,他以摩尼教为纽带,秘密组织民众,积极筹备 ** 事宜。

为了增强影响力,摩尼教智囊团决定借助《**》来为方腊造势。

有人说道:“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

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

其中“十千”即为“万”,顶部加一点便是“方”,“冬尽”则指腊月,恰好对应方腊之名。

称尊意味着登基称帝,预示着方腊将南面称帝。

《**》共绘有六十幅图像,象征六十个预言,最初用于推演唐朝命运,但袁天罡与李淳风却意外预测出此后数千年历史。

自《**》问世以来,所有预言均一一成真。

歌谣迅速传播,部分地区流传“粮食登场官府抢”“石塔露水腊为王”等说法,使得睦州地区暗潮汹涌。

许多受压迫的百姓内心期盼着方腊 ** 。

方腊即将 ** 的消息很快传入方有常的三子方庚耳中。

方庚听后惊恐万分,双眼失神,急忙赶回家告知父亲。

“爹,大事不好了,方腊他们要 ** 啦!”方庚气喘吁吁地进入大厅说道。

“你说什么?”

正在喝茶的方有常闻言,刚入口的茶水竟喷了出来,他慌忙起身,目光呆滞地盯着前方。

“不得了了!如今青溪到处传言,说方腊得到天书,打算效仿唐朝陈硕真,准备 ** 称王呢!”

方庚将自己所闻告知方有常,“竟然真的要行动了吗?”

方有常惊出一身冷汗,“这方腊莫不是胆大包天,竟敢……之前他在帮源洞传播摩尼教,散布谣言,搞得人心惶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天命所归:观主在上

小小明秋

大宋:开局金军围城,宰相辞职

猪皮骑士

三姝破局:幽冥玉佩之谜

文苓笔墨

废土之王

笑死鸟

恶雌肥丑胖,开局五个兽夫修罗场

言尽书

四合院:我贾东旭!坐拥娇妻红颜

迷蝶龙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