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书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章 指令可以共享,一直按小豆豆会怎样,鬼书生,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下午的机甲动力学基础课,在一间配备了巨大全息沙盘和精密流体模拟装置的阶梯教室进行。
主讲教授是一位头发花白、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者,姓风,是国内流体力学和能量传递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以讲课深奥、要求严苛着称。
课程内容直接切入核心——机甲在超高速机动、复杂环境(尤其是深海水压、高空气流)下的能量传递效率与稳定性问题。风教授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模型都直指本质,信息密度极大。复杂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湍流模型、能量耗散理论…如同冰冷的潮水,冲击着学员们的认知边界。
腾龙班的学员们大多听得眉头紧锁,飞速记录。周墨的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叶知秋的手指在战术手环投射的虚拟键盘上快如幻影。连林震都收起了在格斗场上的狂放,神情专注地盯着全息沙盘上模拟的能量流场。
陈胜坐在靠前的位置,目光沉静地追随着风教授的讲解。风教授推导的每一个步骤,在他眼中都清晰无比,甚至能预判到下一步。他脑中那些来自未来的、更优化的流体控制模型和能量约束方案,与眼前的理论相互印证、碰撞、融合。他偶尔在战术手环的虚拟笔记上快速勾勒几笔,标注出当前理论模型的几个关键效率瓶颈点,以及可能的优化方向。动作简洁高效。更令人难以察觉的是,他放在膝盖上的手指,正以极其微小的幅度进行着“星火”淬炼的神经电流模拟,这让他对复杂能量流动的感知和分析能力始终保持在巅峰状态。
课程进行到后半段,风教授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实时演算问题:模拟一台“玄甲”机甲在万米深海突遇巨型漩涡时的能量核心输出稳定性与推进器矢量控制协同方案。
要求学员在十分钟内,利用教室的模拟系统给出初步解决方案。
巨大的全息沙盘上,瞬间模拟出幽暗的深海环境,狂暴的漩涡拉扯着虚拟的“玄甲”机甲,能量核心读数剧烈波动,推进器喷口紊乱闪烁。问题难度极高,涉及多物理场强耦合下的实时控制!
教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学员们立刻埋头操作起面前的模拟终端,手指翻飞,额头见汗。
陈胜的目光快速扫过沙盘上狂暴的能量流场和机甲姿态数据。他没有立刻操作终端,而是微微闭上双眼。指尖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极其轻微地敲击起来,维持着“星火”淬炼的神经模拟状态。仅仅三秒钟,当他睁开眼时,瞳孔深处仿佛有冰冷的蓝色数据流一闪而逝!对能量流动本质的洞察力在淬炼状态下被瞬间拔升!
他没有进行复杂的建模和计算,而是直接调用模拟系统的底层参数接口,双手在虚拟键盘上输入了一连串极其简洁、却精准指向几个核心控制节点的修正指令!
指令输入完毕。
嗡——
全息沙盘上,那台原本在漩涡中剧烈挣扎、能量核心读数飙红的“玄甲”机甲,推进器喷口的光芒瞬间变得稳定而协调!机甲如同一条灵巧的巨鲨,巧妙地借助漩涡的侧向力,几个精准的矢量喷流调整,便以一种近乎违背物理直觉的流畅姿态,瞬间摆脱了漩涡的核心撕扯区,能量核心读数迅速回落至安全阈值!
整个模拟过程,只用了不到五秒!干净!利落!高效得令人窒息!
教室内瞬间一片死寂!
所有学员都停下了手中的操作,目瞪口呆地看着沙盘上那台“死里逃生”、稳定悬浮的虚拟机甲,再看看终端屏幕上显示的、由“陈胜”提交的那份简洁到只有几行核心指令的“解决方案”。
风教授锐利的目光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惊愕!他死死盯着沙盘,又猛地转头看向陈胜,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过分年轻的学员!那份对能量流动本质的理解,那份对控制节点精准到可怕的把握,那份化繁为简、直指核心的能力…这绝不是一个大一新生所能拥有的!甚至超越了他带过的最优秀的博士生!
“你…”风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是怎么想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