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双阴线!(4000)(2 / 2)

其实从汉朝开始,天朝的历史文献保存情况还是相对比较不错的。

尤其到了汉末时期,一些比较出彩的文学作品便都有所保留,不仅是各种各样的诗词,就连一些檄文都保留了下来。

因此若是诸葛玄果真有些诗才,又或是具有其他的才能,史书中既然提到了这么一个人,就算只是寥寥数笔,也应该有所体现,而不是将其当作一个“路人”一般的人物去记载。

另外,吴良终于又猛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梁甫吟》中吟诵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史实。

其中颇为生动详细的描写了齐国国都临淄城外,那三座埋葬了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的坟墓,尤其是那句“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仿佛便是作者亲眼看到了那三座坟墓一般。

还有那句“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也存在一些问题。

毕竟吴良最近刚去了位于薄姑的齐国古都,那座古都早已只剩下一片废墟,想来处于相同时期的临淄古城肯定也是一样,城门肯定早已倒塌,甚至消失不见。

就更不要说那三座描述中完全就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将军坟墓,历经数百年更迭,每次改朝换代先遭殃的都是这些王公贵族的坟墓,那三座坟墓又怎么可能幸免于难?

所以。

不论是诸葛亮还是他的叔父诸葛玄,都不可能亲眼见到那三座孤坟,还“累累正相似”。

当然,并不能排除作者通过想象的方式艺术加工的可能。

在这之前,吴良也是这么去理解的,但诸葛亮忽然言明《梁甫吟》根本不是他的作品,吴良想的自然就多了起来。

“孔明贤弟,你叔父可曾提过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带着这些疑问,吴良下意识的问道。

“倒不曾提过,后来我还特意问过叔父,但叔父始终不肯说明,我也就没有再追问。”

诸葛亮如实说道。

以他现在的心性,俨然已经将吴良当成了“自己人”,毕竟现在的诸葛亮肯定没什么可以交流的朋友,忽然遇到一个觉得特别合得来的人,自是很容易便掏心掏肺了。

“原来如此……”

吴良点了点头,心中临时决定之后要想办法再与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发生一些关系,嘴上却又接着问道,“对了,孔明贤弟,你学识如此渊博,定然也听过不少世间奇物吧?”

“有才哥哥为何有此一问?”

诸葛亮道。

“倒也没什么,只是愚兄偶然间听到过一件奇物,思前想后依旧觉得此物并非人力可为,因此见人总要打听一番,以解心中困惑。”

吴良笑呵呵的说道。

“哦?不知有才哥哥说的是什么奇物?”

诸葛亮好奇问道。

“此物唤作‘木牛流马’,我听说此物可载重一岁,无需人力畜力拉动一日便可自行数十里地,甚至在崎岖山路上也是如履平地,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吴良说道。

“哦?天下竟有此等奇物?”

闻言,诸葛亮也是露出一脸的惊奇之色,完全就是一副听都没听过“木牛流马”的样子,更不要说知道它的原理。

“看来现在的诸葛亮还不会制造‘木牛流马’啊……”

吴良心中暗忖。

他也不确定诸葛亮的反应是否有所隐瞒。

不过总觉得刻意隐瞒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诸葛亮现在的心性还没有那么成熟,并且似乎也没有多深的城府。

就在这时候。

“亮儿!亮儿!”

林子外面忽然传来一个嗓音浑厚的男声。

“我在这里。”

诸葛亮冲着林子外面喊了一声,又对吴良笑道,“是我叔父,有才哥哥,我叔父性子温和、为人慷慨,他若知道我结交了有才哥哥这样一位的能人异士,定会替我高兴,今夜少不了要留有才哥哥一同吃饭。”

“早就听说诸葛县丞仁心宅厚,若能与他见上一面,亦是一桩美事。”

吴良也是一脸喜气的道。

方才他还在想什么时候再去会会诸葛玄,想办法套一套《梁甫吟》的来历信息呢,结果才过一会诸葛玄就主动送上门来了,他自是求之不得。

片刻之后。

一个身着一身黑色麻布衣裳的……“中年男子”便穿过林子来到了吴良等人面前。

说是“中年男子”,吴良其实是根据历史记载推测诸葛玄如今的年纪应该也就三十来岁,其实眼前这名男子的外貌更像符合“老年人”的特征。

他那黝黑消瘦的脸上有许多皱纹,虽然不似于吉那般繁多,但条条皱纹都如同沟壑一般清晰。

除此之外,他的头发与胡须也已经生出了一些白发。

如果不是“少年白”的话,那便有可能是操劳过度,毕竟后世三十来岁的程序猿也有类似的形象。

还有他的眼睛。

吴良注意到,他的眼睛里面布满了血丝,以至于眼白部分呈现出一种泛黄的状态……

“拜见诸葛县丞。”

吴良拱手施礼道。

“见礼了,敢问阁下是……”

诸葛玄见吴良与诸葛亮相处的似乎还不错,眼中划过一抹异色,还了个礼开口问道。

“我叫做吴良,字有才,最近几日才迁来邓县居住,闲来无事便来走访一下周边名士,今后多些方便。”

吴良笑着自我介绍道。

这次他倒没有像之前那样说什么“仰慕诸葛亮”的话,毕竟诸葛玄已经不是小孩,肯定没有那么好糊弄。

而与此同时。

吴良又注意到了诸葛玄还礼时腰间露出的一块月牙状的玉石挂件。

这枚玉石挂件上的纹路很是简陋,做工更加算不上精致,在这个年代也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但身为一名考古学硕士,吴良却立刻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那上面雕刻出来的纹路竟是殷商后期流行、一直用到西周早期才逐渐被其他工艺取代的“同宽双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