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新炉和高明等人的讲解下,朱允熥总算对江南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知晓了市舶司冷淡的根本原因。</p>
走私成风,屡禁不止。干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p>
一旦朝廷大规模查禁走私,就会引起江南百姓动荡,甚至影响朝廷现有的税收。</p>
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有亡国之忧。</p>
再加上上下一心,集体捍卫海上走私业务,就算皇帝想整治都难以下手。</p>
总之一句话,江南九大海商,早就用海贸这根绳,将所有江南百姓和官员捆绑在一起!</p>
朱允熥听了他们的分析,也是感到一阵头大。</p>
哪怕他自诩智计百出,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也有点束手无策。</p>
“敢问三位师傅,孤该如何破局?”</p>
杨新炉说了个“难”,就躲到一边看风景去了。秦亨伯跟杨新炉一样,也是既得利益者,不方便在这个问题上多说话。</p>
他们俩能告知朱允熥实情,已经是看在师徒一场的份上,这才破例告诉他九大海商家族之事。</p>
否则,就是老皇帝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也不会吐露半个字。</p>
当然,他们俩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怕皇太孙一时冲动,干出什么天怒人怨之事。</p>
如果皇太孙急于在松江府开埠,逼迫商人在市舶司贸易,极有可能引起江南地区的动荡,就是激起民变也不是不可能。</p>
一旦皇太孙把事情闹大,不仅于事无补,搞不好还得把自己搭进去。</p>
因此,两人用这种方式委婉地劝谏,让皇太孙谨慎对待海贸之事。</p>
朱允熥见杨新炉和秦亨伯不愿意说,只能求救似的看向高明。</p>
高明其实也不想说,在他看来皇太孙就不该管这事。就算是要管,也得等他当了皇帝,有了朝廷大义的名分再说。</p>
“皇太孙,微臣也不建议您现在开市舶司。”</p>
“您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尽量不要参与朝政之事。”</p>
高明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p>
因为一旦朱允熥想要干成此事,必定要更改老皇帝立下的规矩。</p>
比如说,取消对商人不能科举的禁令。允许商人穿丝绸,提高商人地位等等。</p>
这些都是跟老皇帝的政策对着干之事,一旦引起老皇帝的不满,极有可能波及他的皇储之位。</p>
朱允熥越听越烦躁,他想做很多事,因此需要很多很多钱。</p>
如果不能搞海贸,那他去哪儿搞钱?</p>
“高师傅,如果孤非做不可呢?”</p>
高明也毫不客气,冷冷一笑道。</p>
“那您就得冒着被废的风险,劝谏皇帝陛下,让皇帝陛下更改大明的户籍制度,废除对商人的打压政策,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且准许商人子弟参与科举。”</p>
“只要您能拿出科举这个诱饵,微臣保准天下商人趋之若鹜,甘心为朝廷效力!”</p>
“孤明白了!”</p>
朱允熥问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转身离去了,在其离开文华殿后,杨新炉和秦亨伯对高明展开了激烈地批判。</p>
“高明,你跟皇太孙说这个干吗?”</p>
“皇太孙还是孩子,他还年轻,未来有的是机会,不急于这一时!”</p>
“只要皇太孙当了皇帝,咱们有的是时间匡正他的得失,辅佐他成为远迈汉武唐宗的圣君!”</p>
高明心里也有点后悔,后悔自己刚刚太急躁了,竟然那样跟皇太孙说话。</p>
“皇太孙聪明睿智,应该分得清轻重缓急吧?”</p>
“再者说,皇帝陛下宠爱皇太孙,就算皇太孙做错了什么,皇帝陛下也能原谅皇太孙……”</p>
秦亨伯闻言冷哼一声道。</p>
“但愿吧!”</p>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很多事情很难说啊……”</p>
朱允熥离开文华殿,下意识地来到乾清宫门口。他站在门外,看着乾清宫里的灯火,一时间犹豫起来。</p>
要不要跟皇爷爷谏言呢?</p>
皇爷爷的脾气可是很不好,一旦让他知道自己要推翻他制定的国策,少不得要把自己吊起来打吧?</p>
可若不这样做,自己又要等上几年时间。</p>
时间不等人啊!</p>
乾清宫门口的太监看到皇太孙驾到,赶忙颠颠地过来请安见礼。</p>
“皇太孙可是要给皇爷请安?”</p>
“奴婢这就去替您通传!”</p>
朱允熥还没想好见不见皇爷爷呢,小太监就热情地替他做了决定,并颠颠地跑进去替他通传了。</p>
不多时,小太监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告诉朱允熥,说皇爷让他进去。</p>
朱允熥闻言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乾清宫,朝着老朱恭恭敬敬地躬身一礼。</p>
“孙儿拜见皇爷爷!”</p>
老朱头都没抬地“哼”了一声,眼睛一直盯着奏折,仿佛在看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书。</p>
朱允熥见皇爷爷没搭理自己,就自己找了个小板凳坐下,靠在柱子上思考着刚刚几位师傅的话。</p>
他第一次感到遇到了难题,也第一次感到想做点事好难。</p>
老朱接连批了三份奏折,迟迟没听到大孙的声音,还以为这逆孙走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