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颜老司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1章 流民潮涌,困境思变(上),汉末袁尚:揽尽江山与美人,莫颜老司机,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请主公明示。”徐庶恭敬道。

“第一,道路建设。”袁尚在室内踱步,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宏图,“冀州境内道路破败,阻碍了商贸往来和政令传达。我们可以组织流民修建一条贯穿冀州南北的大道,并修缮各郡县间的支路,既安置了流民,又改善了交通。”

徐庶眼前一亮:“此计甚妙!道路修好,不仅便于商旅往来,增加冀州财富,也有利于我军调动和政令传达。”

“第二,工坊城扩建。”袁尚继续阐述,“邺城外的工坊区发展迅速,人口日增。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将工坊区扩建成一座附属城池,既解决流民安置问题,又能扩大生产规模。”

“确实可行。”徐庶赞同道,“工坊城若成,不仅能容纳大量流民,还能吸引更多工匠和商贾,壮大冀州实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兴建书院。”袁尚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冀州改革推行以来,最大的困境不在于物资或政策,而在于人才匮乏。我们缺乏足够的忠诚干吏贯彻政令,也缺乏能与世家抗衡的文化阵地。”

徐庶深为感触:“主公所言极是。冀州世家之所以能盘踞数代,除了财力和人脉外,关键在于他们垄断了文化教育。寒门子弟难以获得良好教育,更遑论入仕为官。”

“正是如此。”袁尚面色严肃,“我欲在邺城建一座大型书院,广纳寒门学子。一方面培养忠于朝廷、愿为民请命的官吏,另一方面打破世家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待书院建成,再推行启蒙读物,普及教育,开民智,方能从根本上动摇世家统治的基础。”

徐庶心中震动,几乎想要抱拳长跪:“主公此计,非一时之谋,乃百年大计也!若成,冀州必将人才辈出,民智大开,再不为世家所制。”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袁尚拿起案几上的地图,摊开在桌面上,“道路建设可即刻开始,以邺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工坊城的选址我已有腹案,就在邺城东郊的工坊区一带,那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可容纳数十万人口。至于书院,则需建在一处僻静之地,利于学子潜心修习。”

徐庶凝视着地图,思索片刻:“主公的构想极为宏伟。不过,此三大工程若同时进行,所需人力物力恐怕不小,冀州府库虽殷实,恐难以全部支应。”

“这点我已考虑到了。”袁尚胸有成竹,“道路建设和工坊城扩建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流民参与。给予基本口粮和少量钱币作为报酬,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又能完成建设。至于资金,除了府库拨款外,还可以向商会和大汉钱庄融通。”

徐庶点头赞同:“如此一来,确实可行。只是,世家那边…”

“世家自会有人应对。”袁尚笑道,“这些工程看似与改革无关,实则是在为改革打基础。世家若想阻挠,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何况,道路建设、城池扩建历来是地方官府的职责所在,他们反而不好公然阻挠。”

徐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主公这是借着安置流民之名,行强化冀州根基之实,主公高明!”

“话虽如此,但流民安置确实是当务之急。”袁尚正色道,“我需要你立即拟一份详细计划,包括人员调配、物资准备、工期安排等各个方面。三日内交到我手上,我们要在寒冬来临前启动这三大工程。”

“遵命!”徐庶抱拳应道,眼中满是敬佩。

袁尚转向窗外,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冀州大地上。他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冀州的未来,已经在他的构想中逐渐成型,而这些流民,将成为他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重要力量。

“对了,元直。”袁尚忽然想到一事,“派人去幽州送信,请荀攸来冀州一趟,顺便把赵云也招回。书院的事情,我想听听军师的意见。”

“主公英明。荀攸学富五车,若由他参与书院的筹建,必能事半功倍。”徐庶赞同道,随即转入实务,“关于流民的安置,眼下已有三千余人集中在邺城郊外,情况尚且可控,但若再拖延,恐生变故。”

袁尚沉吟片刻:“先安排他们临时住在粮仓附近的空地上,搭建帐篷,每日供应基本口粮。同时,挑选身强力壮者参与道路修建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运送石料、整理场地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让你重生弥补遗憾,你却霸占校花

君子兰3月

腹黑嚣张小神女

喵里喵气的大脸猫

隐妻

曼荷

姐姐别乱来,我真不是傻子了

小楼听雨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柚子太菜

每日结算,我的武学能顿悟

春暖丫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