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汉中菜地的铝皮墓碑
五里雷区的方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6章 汉中菜地的铝皮墓碑,烽火少帅:改写九一八,五里雷区的方瑜,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43 年的寒冬,汉中被一层冰冷的霜雪紧紧包裹,凛冽的寒风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刃,肆意地切割着空气。细碎的雪粒子簌簌落下,打在郊外简易民居的铝皮屋顶上,发出一阵又一阵令人心烦意乱的脆响,仿佛是在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奏响一曲哀伤的乐章。
王越,这位在战火中一路拼杀、率残部退守至此的将领,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天气一般沉重而压抑。这日,他独自在郊外踱步,试图在这片宁静的乡野中寻得一丝心灵的慰藉。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一片菜地旁。菜地的泥土被白雪浅浅覆盖,像是铺上了一层洁白的绒毯。就在这片菜地的一隅,一座半人高的墓碑突兀地耸立着,显得格格不入。
王越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他缓缓蹲下身,伸出指尖,轻轻抚过那座墓碑。仔细端详后,他才发现,这座墓碑竟是用日军九七式轰炸机的蒙皮焊接而成的。墓碑的边缘,还留着燃烧后的焦黑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那场惨烈的空战。碑面上,几行歪歪扭扭的字用刺刀刻就:“东北军第七旅 王德胜、李有财、赵铁柱 殉国于此 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
“怪了......” 王越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疑惑,低声自语道,“九一八那晚,第七旅不是在北大营吗?怎么会有将士殉国在此地?”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困惑与不解,那几行字仿佛变成了一个个谜团,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盘旋。
这时,菜农老孙裹着一件破旧不堪的棉袄,佝偻着身子缓缓走来。他的手中握着一杆旱烟杆,烟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仿佛是唯一的一点温暖。老孙走到王越身旁,用旱烟杆指了指西边,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道:“长官呐,三年前有架鬼子的铁鸟栽在河滩上,老乡们瞅着那是块废铁,就拆了拿回去打锄头。后来呀,有个瘸腿的老兵摸黑来了,捡了些边角料,焊了这玩意。” 老孙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像是被岁月打磨过无数次。
王越听着老孙的讲述,心中的疑惑愈发浓重。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墓碑上,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雪花在墓碑上堆积。突然,王越的眼神一凝,他发现碑文上 “殉国” 的 “国” 字少了一点。作为东北军出身的将领,他深知这是东北军内部特有的暗号,意为 “死得冤枉”。这个发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让王越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这座墓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东北军将士,为何会在这里留下这样特殊的标记?这一切,都像是一团迷雾,笼罩在王越的心头。
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悄然降临。王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那座神秘的墓碑和上面特殊的暗号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终于,他下定决心,要揭开这个谜团。于是,在夜深人静之时,王越带着几个亲信,扛着铁锹,悄悄来到了那座墓碑所在的菜地。
月光清冷,洒在雪地上,泛出一片惨白的光。王越等人开始动手挖掘,铁锹与冻土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下挖掘,都仿佛是在叩问历史的大门。当铁锹挖到三尺深时,突然,“当” 的一声,撞上了一个坚硬的物体。众人的动作瞬间停了下来,王越的心跳陡然加快,他意识到,可能有重大发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